5000步兵VS10萬匈奴騎兵
公元前99年,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拒絕擔任外戚李廣利的運糧官,而自請單獨成軍出擊匈奴,漢武帝劉徹答應了他。
一開始,李陵率領5000步兵出居庸關直搗匈奴腹地,幾次與匈奴軍交戰都大獲全勝,被匈奴單于親自率領的10萬大軍圍攻也是怡然不懼,先後殺死匈奴騎兵過萬人。
兵力如此懸殊,又是孤軍深入,誰都知道李陵必敗無疑。
漢武帝劉徹本以為李陵會和他的祖父李廣一樣選擇自殺,可是幾天之後卻收到了李陵叛國投降匈奴的消息,於是大為震怒,揣測上意的文武百官紛紛上奏聲討李陵。
但是,一向與李陵沒有什麼交集的太史令司馬遷卻看不慣了,他實在忍不了那些貪生怕死躲在都城裏,卻信口開河誣告戰功赫赫的李陵的大臣,於是仗義執言,為李陵求情。
《古文觀止》收錄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一文,他在文中詳細講述了這件事情: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説,遂下於理。”
司馬遷求情受宮刑
可是呢,司馬遷不但沒有幫到李陵,反而還害了自己。
他本來只是向漢武帝劉徹陳述李陵的戰功,認為李陵很可能是假意投降,活下來爭取戴罪立功回國的機會。
可是,刻薄寡恩的皇帝曲解了司馬遷的意思,以為他是在嘲諷此前出征匈奴失利的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於是給他定了“誣上”的罪名,按照當時的律法要被處死。
不過也不一定要死,按照此前漢武帝劉徹定下的規矩,大臣犯了罪,可以拿錢來贖罪。
可是,司馬遷是個窮光蛋,他沒有那麼多錢來贖身,而且沒有人願意幫他,他又不能死,因為父親臨終前交待他一定要完成修史的任務。
既沒有錢贖罪,又不想死,怎麼辦呢?
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一種生不如死的選擇,受宮刑。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古文觀止·報任安書》
雖然司馬遷自始至終都沒有為這件事情後悔,但是為了李陵這樣做值不值呢?
李陵投降是權宜之計還是真心叛國
李陵為什麼會投降匈奴,而不是自盡以報國恩?他是真心叛國還是權宜之計呢?
皇帝和大臣們認為是李陵貪生怕死,司馬遷認為李陵是效仿前人假意投降,以圖活下來戴罪立功。
但是事實究竟如何呢?大概只有李陵自己知道。
李陵在匈奴曾經寫了一封信給已經回到中原的蘇武,這封信叫《答蘇武書》,同樣收錄在《古文觀止》中。
蘇武在匈奴被困19年,自然知道漢人在匈奴生活的苦楚,期間李陵還曾受匈奴單于所託去勸降蘇武,所以蘇武是很能理解李陵的,於是回到中原之後的他寫信勸李陵也回來。
李陵在《答蘇武書》中一頓訴苦之後,説到了他最初投降匈奴的原因:
“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什麼意思呢?
李陵是在向蘇武剖析自己的內心:難道在你心裏,我李陵是一個偷生怕死的人嗎?我沒有選擇以死報國,是因為白白地死了,還不如留着有用之身為國家立功。
《古文觀止》原文中,李陵又舉了范蠡和曹沬忍辱偷生,最後分別為自己的君王報仇雪恥的故事。
“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
可見,李陵一開始投降匈奴是權宜之計,並不是真心叛國,他是想留着有用之身戴罪立功的。
司馬遷雖然與李陵沒什麼交集,但他看人果然是很準,猜中了李陵的心思。
為什麼拒絕回國
既然李陵説自己投降匈奴是權宜之計,希望像范蠡和曹沫那樣,忍辱偷生為皇帝為朝廷報仇雪恥。
可是為什麼他又娶了單于的女兒,在匈奴生兒育女,拒絕回國報效朝廷呢?
説到這一點,李陵非常的憤慨,同時心裏很委屈,他舉了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的例子,説明自己投降是形勢所迫,但是卻被所有人指責謾罵,恨他不死。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古文觀止·答蘇武書》
本來,這些事情李陵雖然憤慨,但還不至於因此真的叛國,但是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讓他徹底崩潰了,在他同匈奴單于虛與委蛇的時候,後方他的家人卻被漢武帝殘忍地滅族了。
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此外,讓李陵拒絕回國的還有另外一點原因,那就是皇帝的刻薄寡恩。
蘇武説朝廷和皇帝待功臣不薄,李陵卻非常犀利地反駁了他:
以前蕭何、樊噲被拘捕囚禁,韓信、彭越被剁成肉醬,晁錯被殺,周勃、魏其侯被判罪處刑,賈誼、周亞夫也因為小人詆譭而受到迫害,這些都是輔助漢室立下大功的人。
然後,李陵又説到了蘇武自己:
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户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最後李陵質問:你這樣被當做英雄迎接回去的人都這樣,那我這打了敗仗還投降了的人還有什麼好期待的呢?
所以,李陵寧可“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也不願迴歸故國,實在出於無奈。
對於這樣的結果,司馬遷自然是非常理解的,為他受宮刑也是值得的,這從《報任安書》中提及李陵的文字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中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和李陵的《答蘇武書》這兩篇古文,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剖析了當年李陵事件的前因後果。司馬遷的忍辱負重,李陵的如訴如泣,無不感人至深。
如果我們要學習古文,完全不用貪多,建議大家從賞析經典名句開始,由名句到名篇,一步一步深入學習。《古文觀止》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它成書於清康熙年間,共收錄了從西周到明末的包括《報任安書》和《答蘇武書》在內的222篇傳世經典古文,其中的名句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