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明仁宣之治,得益於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一脈相承,也因為“三楊”的存在。出身卑微的楊士奇獨攬大權二十一年,而他的副手楊榮,卻曾經是朱棣時代的內閣首輔。文武雙全、牌面光鮮的楊榮,“活生生”的從大明內閣的“一把手”幹成了“二把手”,那些年,他到底踩過哪些官場雷區?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大明次輔楊榮
“歌聲嘹亮”楊子榮,朱棣身邊的“首席秘書”
楊榮出生在福建一個鄉紳家庭,祖父楊達卿樂善好施,曾以植樹造林的名義來賙濟鄉鄰,這些樹木後來枝繁葉茂,成為如今世界聞名的“萬木林”,楊達卿也被稱為“萬木林始祖”。楊榮出生時,原名楊道應,有一次他大聲啼哭,恰好被爺爺楊達卿聽到,認為這“嗓門大、歌聲嘹亮”,將來必能光耀楊家門楣,於是給他改名叫“楊子榮”。
家庭的富足讓楊子榮自幼可以安心讀書。他聰敏善學,見識也不同於常人,建文元年曾引起時任户部侍郎、也是後來大明最著名的“財政部長”夏元吉的賞識。同年他鄉試高中解元,第二年(建文二年),楊子榮以殿試二甲第二名(全國第五名)的成績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翰林幾乎是讀書人通往朝堂頂端的唯一路徑,只有28歲的楊子榮看起來不可限量。
建文四年,朱棣“靖難”成功,興高采烈的進入南京城,準備入皇宮籌備登基大典。當時南京大亂,建文朝的官員們,有的殉節而死,有的隱名逃難,有的尋找門路準備報效新君。還是個微末小官的楊子榮一個人擋在了朱棣的馬前,問朱棣:“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明成祖朱棣
一句話提醒夢中人,朱棣打的旗號是“清君側、奉天靖難”,如果不先祭拜親爹陵墓就當皇帝,豈不成了亂臣賊子?於是朱棣立即去太祖陵拜謁,隨後才“合法繼位”,年輕的楊子榮從此進入朱棣的視野,併成為他最信任的人之一。
朱棣認為,楊家不必等待子孫輩再光宗耀祖,在楊榮這一代就一定能人前顯貴,於是親自賜名,楊子榮變成了楊榮。在朱棣時代的文淵閣7學士之中,楊榮的年紀最小,卻能夠深得朱棣喜愛,朱棣幾次遠征,都把楊榮帶在身邊,除了幫助皇帝處理重要軍機要事以外,楊榮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掌管皇帝玉璽,可見朱棣對楊榮的信任。
史書記載,朱棣時而喜怒無常,每每皇帝拉着臉訓斥人、大臣們都大氣不敢出的時候,只要楊榮出現,朱棣的表情立刻“陰轉晴”。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朱棣經常召見楊榮,並且親暱地稱之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楊榮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在朱棣時代,楊榮成為內閣首輔,是朱棣身邊最重要的“首席大秘”。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永樂年代的內閣首輔
從首輔變成次輔,楊榮被楊士奇超越並壓制一生
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登基,內閣的地位也從此改變。在朱元璋和朱棣時代,權力牢牢被皇帝掌握,因為連年征戰,文官的地位並不高,諸多勳貴階層並不把文官放在眼裏,所謂的內閣也只不過是皇帝的“秘書處”,大學士的品級只有五品上下。
明仁宗登基,朱高熾不像父親和爺爺那樣能征慣戰,因此勳貴也有些輕視皇帝,而他們手中又牢牢地、世代地掌握着軍隊,這就對皇權產生了威脅。關鍵時候,為太子兩次被打入詔獄的楊士奇站了出來,幫助皇帝把權力從外朝轉回到內廷,以內閣的名義再次讓皇帝能夠完全掌控朝局。
當時的文官集團,是以六部尚書為首的,內閣並不被重視,朱高熾與楊士奇研究,貿然把內閣大臣從五品提升到二品怕引起爭議,於是通過內閣大學士兼任六部尚書的方法,逐漸提升閣臣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楊士奇在朱高熾心中的地位逐漸超越了楊榮。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老成謀國,楊榮不如楊士奇
大明內閣的這次改革,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從此武官淪落、文官地位高貴、內閣真正掌權,開啓了大明二百餘年的文官集團統治時代。新內閣成立後,楊士奇毫無懸念的擔任了內閣首輔,而曾經的“一把手”楊榮,就此變成“二把手”的次輔。
雖然品階上有了提升,但從首輔變成次輔,楊榮心裏很不高興,甚至鬧情緒曾經想辭去尚書俸祿,但並沒有得到皇帝的批准。楊榮也多次在皇帝面前説楊士奇壞話,但皇帝都不為所動,直到1440年楊榮70歲去世,他在次輔的位置上幹了一輩子,再也沒有機會升任首輔,因為4年以後楊士奇才以80歲高齡去世。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名列三楊垂青史,卻總是位列“西楊”之後
官場不順有原因,楊榮觸碰的四大“官場雷區”
論出身,楊榮家族深受鄉鄰厚愛,楊士奇卻自幼貧寒連死了兩個父親;論牌面,楊榮進士及第“科班出身”,楊士奇當了二十年逃犯靠舉薦才進了文史館;論資歷,楊榮跟隨朱棣多次南征北戰文治武功,楊士奇在永樂朝只是太子身邊的試講官;論年齡,楊榮比楊士奇還要年輕6歲。這麼多優勢,為什麼楊榮被楊士奇死死壓制呢?
史書評價三楊:“西楊”楊士奇有相才、“東楊”楊榮有相業、“南楊”楊溥有相度。文武雙全的楊榮當然有丞相的功業,為朱高熾“蹲了十年大牢”的楊溥也必然有宰相度量,可三楊之中,有丞相之才的,卻唯獨楊士奇。在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楊榮不經意間,觸碰了官場的4個“雷區”。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朱高熾胖,卻並不愚蠢
首先,只唯上,羣眾基礎薄弱。
年紀輕輕攔御馬覲見朱棣獻言被皇帝信任,自然就被一些官員羨慕嫉妒,如果楊榮情商能高一些,平時低調一點,在同僚那裏留些餘慶,也能換取一些同事們的信任。偏生楊榮眼中只有皇帝,甚至對在太子與朱棣意見不同時也毫不猶豫的替皇帝發聲。楊榮論事常情緒激昂,不能容人之過,這種缺少智慧的作風自然得罪了太子以及眾多的官員。
朱棣提出遷都時,朝臣羣情激奮,認為勞民傷財,其實習慣了江南的富足和温潤,不願到苦寒之地。此時楊榮挺身而出支持遷都,為朱棣不得人心的做法提供了“理論彈藥”,又一次站在了羣臣的對立面上。永樂16年(公元1418年),重臣胡廣去世,諸大臣因為厭惡楊榮,一致呼籲讓楊榮出京,擔任“胡廣治喪委員會”的“主任”,希望讓楊榮遠離皇帝,雖然這次預謀最終被朱棣以離不開楊榮為理由拒絕,也可見楊榮在同僚中屬實不得人心。
眼中只有皇帝沒有別人,這樣的人怎麼會有羣眾基礎,本身太子就有些不滿於楊榮,其他人再打打小報告説説壞話,把首輔的位置拱手讓給楊士奇也在情理之中。在宣宗時期,也是因為羣眾“反響強烈”,朱瞻基曾有想“辦了”楊榮,幸好是楊榮的“假想敵”楊士奇幫忙説話,楊榮才免了牢獄之災。楊榮屈居二把手,沒有羣眾基礎是主要原因。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與楊士奇相比,楊榮情商不夠
其次,貪小利,身邊人盡皆知。
能夠身居內閣38年,楊榮有文韜也有武略,但是楊榮不拘小節的毛病讓他難成大業。手握大權、領袖文臣,自然有人溜鬚拍馬,送禮送錢的不在少數,對於這些“孝敬”楊榮照單全收。按説這並不是什麼大事兒,畢竟明朝的俸祿低的可憐,大臣如果沒有人孝敬,日子一定很難熬,而且楊榮並不是貪婪無度的人,沒有什麼收受鉅額賄賂為別人洗脱罪名或矇蔽帝心的事情。
但是,有了前面説的羣眾基礎差,楊榮收小禮物又不知躲開別人耳目,搞得人盡皆知,自然有人不停地在皇帝面前舉報。而且,楊榮不僅收文官的禮,也收邊關將領的禮物。朝中重臣與邊關武將“私相授受”,加上楊榮原本就帶兵打過仗,這事兒要追究起來就可能是潑天大案。前文説過朱瞻基曾想“修理”楊榮,就是因為有邊將每年都給楊榮送良馬被人舉報。幸好楊士奇幫忙紓困,解釋為原先就結下的“友誼”,屬於朋友間的饋贈,“小插曲影響不了主旋律”,這才讓楊榮僥倖過關。
潔身自好、愛惜羽毛,這是文官集團賴以生存的法寶,楊榮過於不拘小節還不知掩飾,大大咧咧的註定不能取代楊士奇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事實證明,朱高熾、朱瞻基以及朱祁鎮,對楊榮的看法出奇的一致,即使楊士奇年齡大了,也沒有給楊榮接班上位的機會。貪圖小利是楊榮只能做二把手的重要原因。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朱瞻基眼中不容沙子
再次,不老成,有急智無大局意識。
朱棣和幾代皇帝信任楊榮,因為他頗有急智,皇帝問了問題,他能立刻給出答案。在朱棣身邊時,有一次某地方出現叛亂,奏摺緊急送到京城,朱棣問詢各位大臣可有對敵良策。別人還在猶豫思考,楊榮脱口而出,説那裏經常出現這種事情,奏摺進京已經十幾天,估計這功夫已經平定了,果不然當天半夜就有平安摺子送來。
朱棣在遠征途中病逝,為了封閉消息防止京城出現混亂,楊榮收集軍中所有錫器,融化做成密閉的桶,把朱棣屍體放置其中,然後一切如常,又讓人飛奔進京報信。朱高熾順利登基沒發生任何叛亂,楊榮也功不可沒。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蘿蔔快了不洗泥”,腦子快的人往往很難把事情想得周全,楊榮出主意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卻難免忽視了大局。比如朱瞻基平定了漢王朱高煦叛亂之後,又建議皇帝立刻發兵討伐朱高燧,併為此跟楊士奇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其實,朱瞻基並不想擔了殺害兩個叔叔的名聲,最終宣宗還是“聽從”了楊士奇的意見。(詳見上一篇拙作《逆襲!二十年逃犯如何位極人臣?大明首輔“楊混混”4條職場哲學》)
朱祁鎮繼位後,太監王振權勢滔天,壓制得內閣三楊也不敢與之抗衡。有一次王振逼着內閣三楊退休,楊士奇據理力爭,楊榮卻和稀泥,雖然最終引進了幾個“自己人”進內閣,卻終究在與權閹的鬥爭中失掉了風骨和氣節。沒有大局意識、沒有氣節,是楊榮屈居楊士奇之下的根本原因。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楊榮沒能跟上每一代皇帝的心思
最後,棄國土,大是大非立場糊塗。
從朱棣開始,交趾(安南)經常出現叛亂,朝廷屢次發兵征討安定,卻多有反覆,不但牽扯了朝廷精力,也靡費不少軍資。宣宗時期,叛亂愈演愈烈,朱瞻基在撤兵和繼續平定之間左右搖擺舉棋不定。朝中以英國公張輔為代表的武臣主張採取武力繼續征討,而楊榮卻力主撤兵,最終朱瞻基同意了他的建議。
交趾(安南)
就事論事的看,撤兵,從陷入泥潭一般的戰局中快速脱身,讓皇帝不再因為軍費等原因愁眉不展,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但這是涉及到大明國土的立場問題。一寸國土不可讓與人這是歷朝歷代的立國根本,楊榮卻提議放棄國土,大是大非問題都如此糊塗,楊榮無法取代楊士奇成為大明首輔,這是核心原因。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生時憋屈死後窩囊,諡號不及“紙糊閣老”
楊榮到死,也沒等到接替楊士奇,再次出任大明首輔的那一天,而且他死之後,朝廷及後世評價也不高,甚至可以説極低。
楊士奇因為兒子的問題,沒有授予“文正”的諡號,但只是降了一檔諡號“文貞”;三楊中的楊溥死後也得了文臣第六檔的“文定”諡號。但是同列“三楊”,還曾經是朱棣最信任的內閣首輔,死後只給了一個“文敏”的諡號。敏者,疾也、速也,應事有功。這肯定了楊榮的急智,表彰了他遠征的功勞,卻難免落一個疾速而不周全的評價。
在明朝的諡法中,“文敏”排名第二十七位,這與38年的內閣重臣極不般配,連後朝被稱為“紙糊三閣老”之一的萬安都比楊榮高2個檔次。萬安是“尸位素餐”的典型人物,明憲宗每每諮詢萬安時,他從來不知該説什麼,只會不停磕頭並口稱萬歲,被戲稱為“萬歲相公”,楊榮風雲一世,死後評價甚至不如這樣的人物,令人唏噓不已。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楊榮畫像
從“一把手”變成“二把手”,楊榮的一生堪稱活得憋屈、死得窩囊,從首輔變成次輔並再也沒有登上權力巔峯,跟他自身的缺陷密不可分,官場陷阱、職場鐵律不可逾越的“雷區”,楊榮沒有避開風險,自然也成為了犧牲品。
但是,客觀評價楊榮一生,用王直評價他的話:“自洪武至永樂,蓋文明極盛之時也,若建安楊公者,其可多得哉...聽其所言,觀其所存,信一代之偉人也。”雖然楊榮沒能位極人臣,但名列三楊彪炳史冊,為大明開創“仁宣盛世”立下赫赫功勞,也是值得後世稱道的風雲人物。
下一期,筆者繼續為大家講述三楊中的最後一位,忍辱負重、兩袖清風的楊溥。歡迎關注閲讀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大明三楊
關注筆者,看不一樣的“大明”
原創文字,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5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一把手”幹成“二把手”?大明次輔楊榮踩過4大官場“雷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