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大棚栽培西瓜過程中整地、授粉選瓜以及肥水管理的相關措施,好啦,廢話不多説,點進來看看就知道。
一、整地
大棚西瓜一般種植密度較高,植物生長和結果時間較長,因此需要精細整地。如果是新大棚或使用冬季休閒棚,冬季應深翻25釐米或更深,使得土壤鬆散。如果前作是秋冬茬蔬菜,應在種植前15~20天清除,並進行較大的通風和通氣,以減少土壤水分和鬆動土壤。然後將一半的底部肥料充分施用,再將土壤平整並集中施肥。在準備土地時,應從棚屋中採摘前作物的根和枝。最好使用多菌靈或甲基苯硫酸甲酯600倍溶液噴灑土壤或與土壤製劑結合,以防止和減少疾病的發生。種植前7到10天,將水倒在溝壑底部,然後作畦。
在大棚中作畦方法因種類和種植方法而異。如果使用小西瓜品種,有兩種方法可以培育它們。一種是使用大、小行種植時,整成小高畦。
具體做法:按大行間距1.5~1.7米,小行距50~70釐米,沿南向小排挖掘50~60釐米寬,20~30釐米深的瓜溝,施入基肥後,做寬小哇70~80釐米,高20釐米,兩側適宜高8~10釐米,形成擋水邊。將幼苗種植在高粱上,靠近內側,一畦雙排,50釐米小排間距,可實現雙膜覆蓋;等行間距種植時,做一個扁平或小的高壟,按1.2米的間距開挖每個寬度和深度為30釐米的瓜溝,施基肥,混合肥料和土壤,將其放在地面以上15~20釐米,寬30釐米的平坦高或高脊上。使用中等和早熟品種,實施地爬裁培,多采用平畦。具體做法是沿着大棚的縱向打開溝渠2米。瓜溝的寬度和深度為40釐米。在溝渠中集中施肥後,將肥料和土壤混合,平整並耕種,並用薄膜覆蓋。
二、授粉選瓜
(一)授粉。大棚裏的西瓜一般在3月中旬開花,棚內沒有授粉活動。因此,需要人工授粉以確保結果。根據大棚西瓜的温度特徵和西瓜的開花習性,每天從8:00到10:00進行人工授粉。當陰天温度低時,雄花散粉晚,可以適當延遲。為了防止陰雨天,雄花不易散粉或鬆散粉末為時已晚,第二天將開放的雄花將在下午的第一天進行授粉,並放置在相對乾燥的容器內,室內温度為28°C,以便第二天能及時開花和散粉。為了按時授粉。授粉方法與日光大棚相同。每次給予雌花授粉時,應立即標記,指示授粉日期,以便在收穫時確定西瓜的成熟日期。由於環境因素對大棚的影響,特別是温度波動較大,西瓜的坐果率普遍較低。為了提高坐果率並防止空的空間,可以在剩餘的藤蔓上授粉第二和第三雌花。通過這種方式,有更多的雌花可以坐果,並且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進行留瓜。
(二)選瓜。西瓜進行人工授粉後,一株植物可以坐多個果上。為了提高果實的質量,當幼瓜長到3至4釐米的直徑時,必須仔細選擇甜瓜和甜瓜。對於雙藤和單株植物,首先要看第15至第17節的主要藤蔓,果柄是否厚實,形狀是方形,清新,輕盈,表面覆蓋茸毛,沒有疾病,沒有受傷,符合這個品種的幼瓜。如果是這樣,首先選擇要保留的主要藤蔓。如果主蔓沒有可以選的,就選擇側藤。如果第二朵雌花不適合,則在第三朵雌花的幼果中選擇。簡而言之,從幾個幼嫩的瓜中挑選最好的果,剩下的就進行摘除。對於三蔓和單株保留兩個果實,根據上述選擇瓜的原則,選擇兩個幼果留下來,其餘的去除。對於保留的嫩瓜,它們非常柔軟,容易被昆蟲咬傷並受到機械損傷,所以要注意去保護好。
三、肥水管理
(一)澆水
大棚西瓜的早期階段,由於温度低,應儘量少澆水。在種植前倒入底部水,緩慢播種期間土壤玻璃效果更好,幼苗生長的速度較慢,可以不用水。如果天氣晴朗,棚屋温度高,土壤太乾,幼苗葉片暗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應選擇早上9點到10點,在膜下進行暗澆水,以確保地面温度不會降低太多。讓幼苗儘快減速。之後,隨着温度的升高,可以逐漸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以促進瓜類的健康生長。當主蔓長到30~40釐米時,它可以與插入支架結合澆一次水。這種澆水一方面可以促進西瓜植物的生長髮育,也為坐果的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插入竹筏以支撐支架也是有益的,澆水前也可以進行追肥。
在開花和結果期間,通常不進行澆水。一方面,它可以防止由於水分過多引起的“化瓜”;另一方面,由於水的影響,它不會引起花粉的後期發育不良,影響施肥和結果。坐瓜後,當小瓜長到雞蛋的大小時,棚內的温度已經很高,西瓜開始進入吸水高峯。應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以保持土壤濕潤。通常,每隔7~8天進行澆水。在收穫前5~7天為了促進西瓜的成熟而不降低水果的含糖量,應停止澆水。在南部多雨地區或地下水位較高或土壤過酸的情況下,應適當減少澆水次數和澆水量。
(二)追肥
西瓜在大棚中的追肥與日光大棚的栽培相似。在施用基肥的基礎上,追肥一般進行2~3次,即撒上小拱棚後,在瓜的側面切溝,這是開花結果奠定好基礎。幼瓜穩定後,當它達到蛋的大小時,西瓜植物進入吸收的頂峯。在追肥的同時,也可以噴灑葉面肥。在此之後,根據種植,進行及時澆水,追肥和防病保護。如果管理得當,大棚西瓜可以達到次結果,甚至4次結果,產量和效益都會大大提高。
以上就今天的全部內容啦,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