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絕大多數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唯一的道路就是科舉考試。左宗棠當然也不能例外。應該説,左宗棠的科舉之路走得比較順利。
科舉考試分為4步:童子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子試考過稱秀才,鄉試考過稱舉人,會試考過稱貢士,殿試考過稱進士,最後由皇帝欽點,在進士中選出狀元、榜眼和探花。
其中,童子試又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等級。只有這三關都通過了,才算獲得了秀才功名。左宗棠14歲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縣試,15歲以第二名的成績通過了府試。然而,就在他打算一鼓作氣地繼續參加院試時,母親生了重病,他不得不放棄考試,回家照顧母親。
不久,左宗棠母親、父親先後病逝。按照清朝制度,父母病逝後,如果兒子在當官,必須辭官回家守制三年;如果兒子在參加科舉考試,也必須放棄考試。所以,在長達6年的時間裏,左宗棠連參加院試的資格都沒有。
清朝時期,科舉考試三年舉行一次。錯過了一次,就要再等三年。人生短暫,一個讀書人能夠有幾個三年?
1832年,道光皇帝迎來五十大壽,開了“恩科”。這對於天下的讀書人來説,不啻為天大的喜訊。可是,左宗棠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已經20歲的他,還沒有通過院試獲得秀才功名,沒有資格參加在長沙舉行的鄉試。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明明有一個巨大的機會擺在面前,左宗棠卻與之無緣,眼看就要擦肩而過。
萬般無奈之下,為了抓住1832年這次鄉試的機會,左宗棠只好走了“捷徑”,找親戚朋友湊了108兩銀子,捐了一個監生的功名,從而獲得了參加長沙鄉試的資格。
於是,這一年的秋天,左宗棠和哥哥左宗植雙雙來到長沙,參加鄉試。
左宗棠是一個胸懷大志的讀書人,不管是思想還是意境,都遠遠高於同齡人。然而,左宗棠年少疏狂,考卷文辭粗疏,不像八股文章那樣字斟句酌,文辭縝密,所以很難入考官的法眼。考官胡鑑在看了左宗棠的考卷後,大搖其頭,批了三個字“欠通順”,打入另冊。
這樣的話,左宗棠就算落榜了。
幸運的是,鄉試結果還沒有公佈,道光皇帝高興之下,增加了6個鄉試錄取名額,這6個名額從落榜的卷子裏篩選,叫“搜遺”。
左宗棠的考卷,一定會因為“搜遺”而中嗎?沒有這麼簡單。主考官徐法績從落榜的考卷裏發現了左宗棠的考卷,眼前一亮,打算選中。可胡鑑堅持原則,拒絕改掉自己的評語。事情就僵在那裏了。
這時出現了轉機,胡鑑在還沒有公佈榜單之前,就突發疾病去世。徐法績見機會來了,便把左宗棠的試卷拿去給其他考官改評語。沒想到,其他考官也不願意改,他們説:“您是主考官,中不中都是您一句話的事兒,但修改評語恕難從命。”
徐法績無計可施了。他也是讀書人出身,知道讀書人的“臭脾氣”,也不願意因為一份考卷與他們撕破臉。看起來,左宗棠註定無法通過這次鄉試了。
事有湊巧,一天,湖南巡撫吳榮光前來視察考察,無意中翻到了左宗棠的考卷。一年前,左宗棠就讀於吳榮光在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7次考試中每次都名列第一,給吳榮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吳榮光一看之下,隨口表揚了左宗棠幾句,還恭賀徐法績選中了一個人才,然後轉身離去了。
吳榮光走了,考官們面面相覷。堂堂巡撫大人充分肯定的考卷,怎麼可能是“欠通順”呢?他們便重新修改了評語,向上推薦了左宗棠的考卷。
就這樣,左宗棠因為“搜遺”,考中本次鄉試第十八名(最後一名),成為了一名舉人。他哥哥左宗植,則考得了解元(鄉試第一名)的好成績。
【參考資料:《清史稿》《左宗棠傳》《清代名人軼事輯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