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世後,在非正常狀態下,雍正繼承皇位。由於繼位有程序上的“瑕疵”,雍正的合法性飽受質疑。某種程度上而言,雍正皇位的穩固性,遠超康熙在位的任何時期。
雍正的對手是諸位皇子,雖説都是親兄弟,但兄弟之情不會就此淡化權力爭鬥的殘酷性。封建皇權爭鬥的殘酷性在於,它會將政治生涯之外的一切所糾纏進來,逼迫參與者採取任何非正常手段,甚至以消滅對方生命來達到目標,因此才會泯滅所有情感,包括父子兄弟之情。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都是這種殘酷鬥爭的寫照。
奪嫡失敗的其他皇子,對雍正或多或少都有不滿。其中,敵意最為明顯的莫過於胤禩、胤禟以及胤禵。直到雍正四年,雍正才將這股力量徹底清除。在打擊兄弟的同時,雍正也拉攏一批,這當中就包括怡親王胤祥與果親王胤禮。
胤祥在康熙朝被雪藏,但與雍正關係好。雍正繼位,胤祥就成了大清的二號人物。相比胤祥的青雲直上,胤禮就沒那麼幸運。
胤禮是康熙的十七子,母親為純裕勤妃陳氏。在康熙的後宮之中,由於陳氏出生低微,僅是二等侍衞之女,因此後宮地位也很低。康熙三十三年,陳氏入宮時為宮女,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冊封為勤嬪,這待遇甚至連胤禩的母親衞氏也不如。
可能正是由於背景不如人,胤禮在康熙朝比較安分守己,既沒混到爵位,也沒參與皇權鬥爭。他從小接受嚴格的滿漢教育,師從御用文人沈德潛。長大後,胤禮對藏傳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曾專心研究佛學經典,還選編刻印了《古文約選》。
即使沒有顯山露水參與皇權鬥爭,但到了雍正朝,胤禮同樣受到排擠,只是沒有八爺那麼悲慘。雍正不知是心虛還是本來就多疑,將胤禮看作八爺一黨,並懲罰其到遵化守靈。好在胤祥深明大義,他向雍正説情,解了胤禮的危難。雍正元年,雍正認可了胤禮的才能,冊封他為果郡王,並負責理藩院的事務。
後來,雍正整頓旗務,準備收回旗權,便讓胤禮接管了正黃旗蒙古都統和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胤禮配合着雍正,削弱了各旗主王爺的權力,加強了皇權。雍正見他辦事用心,給他安排的差事也越來越重要,甚至讓他代皇帝行祭祀禮。
雍正六年,雍正加封胤禮為和碩果親王,並讓他一人身兼多職。尤其是胤祥去世後,胤禮更加倍受恩寵,這主要是因為:
一、胤祥去世,讓雍正痛失臂膀,身邊肯定需要人來填補。這個人既要有才能,還要得到信任,胤禮再合適不過。
二、雍正的兄弟政敵已經紛紛凋零,可以説朝廷上下已經沒有對手。這時的他,也需要拉攏幾位兄弟,顯示出皇室內部的團結。
雍正在傳位給乾隆時,還沒忘關照胤禮,在遺詔上註明,讓其位列四大託孤重臣之一。
首先,這種殊榮,代表着雍正對胤禮生前的認可,既包括兄弟之情,也包含能力、忠誠度。考慮到弘曆年輕,缺乏政治經驗,雍正很有必要物色幾個信得過的助手,胤禮也就順理成章成了輔政大臣。
其次,為權力平穩交接而佈局。清朝從開國到雍正朝,權利交接從來都驚心動魄,雍正對此深有體會。他雖用秘密建儲制度,確立了弘曆為接班人,但還未經過實踐的檢驗。為了萬無一失,雍正要做進一步的安排。四位輔政的大臣的選擇,就是立儲的補充。張廷玉代表漢人,鄂爾泰代表滿人,然後皇室佔兩個名額,有他們撐場子,局面不會失控。當然,必須要是雍正覺得的忠誠可靠之人。
乾隆順利地繼承皇位,對胤禮也禮遇有加,又是親王雙俸、實際權力,又是御前免跪。乾隆三年,果親王胤禮與世長辭。
秋媚説:胤禮是康熙的皇子中,出生比較低,但結局比較好的一位。他在康熙朝被冷落,卻躲過了雍正的清洗,還能身居高位;到了乾隆朝,雖英年早逝,卻躲過了乾隆的鳥盡弓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