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關乎於自己的教育還是孩子的教育,關乎於名人,普通人,窮人,富人的教育,從古代科舉至如今的全國統考,無一展示的不是公平。但對於孩子來説真的公平嗎?這個問題,可能真的令父母不敢回答。
我都是為他好,都是為你好啊,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啊,怎麼那麼不懂事啊?這些話可能在生活中並不常見,但在某些電影的橋段中必然存在。教育孩子,讓孩子走自己的道路,就一定真的好嗎?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故事是令人嚮往的,林徽因與金嶽霖的友誼故事令人羨慕,但她的家庭生活並不令人崇拜,最起碼對於孩子的教育這一方面是肯定的,因為她犯了和大多數人一樣的錯誤。
母親是文學家,才女加美女,父親是建築學家,在保護古建築這某些方面有重大貢獻。其孩子的教育能差到哪裏去?梁從誡,作為擁有如此完美的父母卻並不怎麼開心。
從小好學,聰明,完全就是學霸的樣子,林徽因也是極力要求從誡總他父親的路,稱為一名建築師,能為當時破敗的國家出力,能增磚添瓦。果然不負眾望,那是入學成績實在是可以,穩當的名校。
但在當時,最知名的還是當屬清華與北大,但清華重視偏理科,而北大則是文學聚集地。僅僅差了兩分,梁從誡無緣清華,但以林徽因的性格自然是不同意,要求複查試卷,親自督察,當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明白了。
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這是試卷裏主觀題的一句原話,原來這麼多年,自己的孩子是想學習歷史文學的,而並不是建築,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終於爆發了。沒辦法,穩穩當當地報考了北大的歷史系。
在北大學習的期間,梁從誡也是展現其獨特的天分,這與自己的家庭環境肯定是有關係的。畢業後的成就也是讓人自豪的。在不久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把近十幾年的狀元的家庭都給統計了下,教師,醫生的所在比例是最高的。
其實,教育無非是讓下一代更好。作為父母的長輩,他們希望他們能夠識字,就夠了;而我們的父母,則是希望我們能夠把自己的路走得更平坦一些,對於喜歡的專業則是熱愛與追求,並不是打壓和改變。
對於,梁從誡喜歡歷史,敢於説出愛的東西,對於林徽因做出改變,扭轉十幾年來的思想,以開放的姿態歡迎自己的孩子去追求,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是一種思想的提高,境界的昇華。
對於當時的環境來説,換做誰都是希望那時候能夠多湧現出一些科學家,建築學家,數學家,因為那個時代不允許我們懈怠。但是,對於現在損失的將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