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曹操救了一個奴隸,司馬懿篡權時他挺身而出,跟司馬懿同歸於盡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會對一個忠臣留下深刻印象:司徒王允。《後漢書》記載,王允是太原祁縣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飽讀書史,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聲名鵲起,“州郡為冠蓋”,被世人讚譽為“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王允年少有志,立志要幹一番事業,報效國家。

十九歲時,王允踏上仕途,擔任州縣小吏。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中,王允表現出色,在當地組織鄉勇民團,“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得到朝廷嘉獎,晉升為豫州刺史,此後一步步晉升為太僕、尚書令、司徒,功勳卓著,威望極高。

公元189年,西涼軍閥董卓帶領大軍入京,任意廢立皇帝,屠戮大臣,在民間大肆燒殺劫掠,史稱“董卓之亂”。面對權勢熏天的董卓,忠心耿耿的王允毫不畏懼,義憤填膺。他費盡心血,聯繫一批忠於朝廷的武將,併成功地説降董卓的心腹干將呂布,最終成功地剷除董卓,為恢復漢室立下大功。但不久後董卓舊部李傕郭汜再度興兵作亂,王允不幸被他們殺害,家族成員也受到搜捕誅殺,“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

王允的哥哥也在這次屠戮中遇難,但他哥哥有個兒子名叫王凌,在一片混亂中僥倖脱身,“逾城得脱,亡命歸鄉里”,從此隱居到鄉下,耕讀度日。王凌學問很好,幾年後他獲得朝廷舉孝廉資格,被任命為發乾縣的縣令。但王凌性情耿直,不徇私情,得罪了上司,遭到陷害,不僅丟官罷職,還淪為官府的奴隸,每天端着一把大掃帚“當道掃除”,狼狽不堪。

《魏略》記載,有一年,曹操帶兵路過此地,看見了正在掃地的王凌。曹操慧眼識人,看出王凌不是一般人,於是詢問他的身世。當地官吏告訴曹操,説他是司徒王允的侄子。曹操親身經歷了剷除董卓的整個經過,對王允十分佩服,眼見他的家族後人淪為奴隸,大為不忍,當即大手一揮赦免了他,並“選為驍騎主簿”,把他救出苦海。

有了曹操的提攜關照,王凌此後的仕途升遷一帆風順,先後擔任丞相掾屬、中山太守、散騎常侍、兗州刺史等職務。曹丕登基後,魏國老將凋零,王凌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多次獨當一面帶兵出征,擊退吳國進攻,被曹丕封為南鄉侯,食邑千三百五十户,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位高權重。
正始十年(249年),魏國權臣司馬懿羽翼豐滿,野心不可遏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魏親王曹爽,軟禁少帝曹芳,一舉篡奪曹魏大權。王凌深受曹操知遇之恩,對司馬懿的犯上作亂之舉非常憤怒。他表面上不露聲色,暗中串聯各方忠於曹魏的勢力,準備效仿他的叔叔王允,一舉剷除權臣司馬懿,光復曹魏江山。

司馬懿勃然大怒,親自帶領大軍南下,把王凌任職的壽春城團團圍住。王凌此時手下兵微將寡,眾叛親離,陷入絕境。為了不讓戰火殃及百姓,他孤身一人來到司馬懿軍中自投羅網,被司馬懿五花大綁押往洛陽。當年六月的一天夜裏,性格剛烈的王凌不甘心就這樣敗給司馬懿,在項城自盡而亡。
王凌之死,還產生了一個意外效果。《晉書》記載,司馬懿畢竟良心未泯,夜深人靜時,他常常會想起王凌的凜凜英風,讓他不寒而慄,還一直在夢中夢到王凌,“夢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就這樣,王凌用自己的性命跟司馬懿同歸於盡,為魏國除去一個禍害。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