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俠”馬斯克,成功的背後竟是這樣的教育理念

馬斯克

精彩導讀

允許孩子天馬行空,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保證孩子擁有閲讀的權利並教會他們如何閲讀,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與創新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教育應該借鑑的經驗。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3分,在全球觀眾圍觀中,載着兩名宇航員和一隻恐龍玩偶的SpaceX龍飛船,於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台成功發射,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

這是自2011年航天飛機停運以來首次有宇航員在美國本土升空,同時也是歷史上首次由私人公司將宇航員送入太空。載人航天是航天領域難度最高的任務,此前只有三個國家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擁有這項技術。

這一次,創造歷史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一家美國商業航天公司成為載人航天領域的第四位玩家。

而帶領SpaceX成功創造歷史的埃隆·馬斯克——現實版的硅谷鋼鐵俠也被人們譽為21世紀繼喬布斯之後推動科技改變人類的最傑出代表。

從小種下太空夢

這位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是如何做到將許多人根本無法想象的事變成現實的呢?

這和他從小接受過的教育和環境影響息息相關。

埃隆·馬斯克1971年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父親是一位工程師,還是飛行員母親是富有冒險精神的模特,馬斯克則是兩人的綜合體。

馬斯克從小愛讀書,痴迷科技,對新知識如飢似渴,阿西莫夫著作《銀河帝國三部曲》對他影響深遠。

或許是被書中人類迅速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術,開啓恢弘星際殖民運動的內容所吸引。小馬斯克開始在內心埋下探索宇宙的種子。

他在10歲的時候開始學編程,12歲時開發了一款太空遊戲軟件,並以500美元的價格被買走,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作為大人們眼中“別人家的小孩”,他能準確的説出月亮距離地球表面的距離是238855英里,具體數字還取決於你所處的位置。如此優秀,當然容易招來小夥伴們的記恨,因為總是才華外漏,他沒少遭到同學們的暴打,甚至還被打進過醫院,不過這改變不了他對知識的熱情,一路攻讀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又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博士課程。

入學後第2天,馬斯克就像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學霸一樣,加入了從頂級學府輟學的隊伍,走上創業之路,並創建了了ZIP2。

幾年之後,美國電腦製造商以3.07億美元現金和3400萬美元股票期權收購了Zip2公司,馬斯克拿到了2200萬美元,用這筆錢創立了後面的Papal。

2002年,Papal被當時全球最大的網商公司易貝(eBay)以15億美元全資收購。

2010年,他創立的特斯拉公司——純電動汽車製造商在美國上市後,馬斯克賺了6億3千萬美元。

可是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的夢想是星辰大海。於是他創建了SpaceX, 並於2020年5月30日成功發射,逐步在實現他的“火星夢”。

至今,他關於互聯網、清潔能源和太空的這三個理想已經全部實現。

其實很多人的童年都有夢想,只不過大多數人走着走着就丟了,而馬斯克一直堅持着少年時最初的夢想:探索太空,做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

優先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這位不到50歲就創立了四家數值過億的公司、知識面橫跨多個領域、且改變了世界的男人,思維方式和教育經歷究竟和我們有何不同呢?

馬斯克曾批判傳統教育對學生髮展沒有用處,學生們進學校後只知道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不知道這些知識可以用來做什麼。

在2014年馬斯克的訪談中,馬斯克談到:目前大部分人學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大部分所學的東西在以後根本不會用到,很多在讀的小孩也很疑惑為什麼會在學校。校園存在很多不必要的課程,不僅沒有價值,也完全沒有吸引人的興趣。他始終認為,解決問題與創新思考的能力,才是人們最需要的品質。

馬斯克的五個孩子,本來在南加州的天才學校——米爾曼學校學習,這裏只招收智商138以上的孩子,被洛杉磯時報譽為“讓聰明大腦散發光芒的地方”。

但馬斯克對這所學校並不滿意:

其一,傳統學校能讓孩子學會很多知識,卻不注重傳授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二,傳統學校能教出品學兼優、聽話規矩的孩子,卻不太鼓勵創新思考。

在馬斯克看來,解決問題與創新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品質。因此,馬斯克讓5個孩子退學,直接創辦了一所全球最神秘的學校——Ad Astra School。

馬斯克有5個孩子,他十分注重教育,甚至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最理想的學習條件,自己建了所學校,取名Ad Astra,意思是“奔向星辰”。

Ad Astra的教學理念是讓孩子們創新大膽,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學以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為核心,涉及到人工智能、火箭噴射器、政治道德還有如何做生意等等,非常實用。

在日常教學中,這所學校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分成了三個維度:

1、把現實問題搬到課堂上。比如學習藝術時,不是講理論講技法,而是邀請街頭藝術家來講課,或讓孩子策劃英倫藝術展;

2、極度注重運用和實踐。比如檢驗孩子的計算機技能,不是通過考試,而是舉辦大型市集活動——讓每個孩子去推銷自己設計的網站;

3、鼓勵孩子大膽表達。學年結束時,每個孩子都要做一場TED演講,會有200位家長、教授,從眼神、內容、説服力等角度,對孩子做出評價。

Ad Astra官網的信息很少,LinkedIn的介紹也很精簡,上面寫到:“Ad Astra相信通過多學科的問題解決和通過第一原則進行推理來培養未來的領導者,Ad Astra致力於促進對學習的熱愛,持久的好奇心和無限的想象力。”

對於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Ad Astra School的校長Joshua Dahn説過這麼一席話:“孩子們都希望能夠有機會做出自己的決定,都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激情、興趣,甚至職業生涯。他們想在一個‘成長農場’而不是‘考試工廠’裏學習。我們的教育,不能再停留在‘複製粘貼’的模式了。”

這所學校所培養的,不是傳統意義的資優生,而是真正的未來領袖,這也是馬斯克最看重的素養。因為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時代意味着危機,聰明的人更應該選擇嚴陣以待。

在2019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雲和埃隆·馬斯克進行了一場“雙馬”對話,並就未來應該如何培養孩子這一話題展開了交流。雙方的觀點有一些分歧,但彼此之間都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下一代的培養應該是從軟實力、思考、創意、知識面廣着手,而不是跟機器拼蠻力。

馬斯克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目前,大部分人學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很多所學的東西在以後根本不會用到。這樣下去,孩子也會疑惑為什麼要去學校,為什麼要學習。

馬斯克發現,學校中存在很多不必要的課程,而學校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根本漏洞。“教孩子們怎麼解決問題很重要,或是教他們問題本身,而不是工具”。

“所有學生在同一個時間,上同一個年級,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一樣。”馬斯克認為,孩子喜歡什麼就應該讓他們學什麼。“有些人喜歡英語或其他語言,其他人會喜歡數學,還有些人心愛音樂。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時代,讓教育能做到去配合一個人的天賦和能力才比較説得通。”

同樣的感悟也發生在馬雲身上,馬雲認為,如今我們尊重知識、重視知識,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今天的教育更偏向於知識,“教”和“育”是兩個概念。教,教授的是知識;育,培養的是文化。

“中國的教育,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教’非常好,‘育’一般,‘教’大於‘育’。在‘教’上,放眼世界,中國成績中下等的學生,到歐美都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但卻未必是競爭力最強的學生。我們説中國教育出了問題,就是在‘育’上出了問題。育不好孩子缺乏對做人道理的教誨、缺乏探尋快樂的啓發,甚至缺乏犯錯誤的勇氣和機會。”

馬雲在多次公開演講中都反覆強調,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為學習機器,更不是在流水線上培養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如何培養中國的馬斯克

看完馬斯克的故事,教育者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能從中學習什麼?我們如何培養中國的馬斯克?

首先,遵循自由,不要過分約束孩子,遵循興趣,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

馬斯克在每次的訪談中都會提到他母親梅耶,並且感謝她在馬斯克兒時的教育中給了他充分的自由,讓他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現在,有很多家庭和學校都過分的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個,許多大人都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去限制孩子的自由,由他們去規劃孩子的人生,這樣孩子自然很難有作為。

馬斯克從小就可以做他喜歡的事,他的母親從來都不會去過多幹涉。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馬斯克10歲的時候,母親就給他買了台電腦,讓他學習他喜歡的編程。

建立興趣可以讓學習效率更高,讓在孩子的興趣中建立起對學習的熱愛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台電腦也就是馬斯克後面創建科技公司的興趣啓蒙。

許多家長和老師會生硬的給孩子灌輸知識,沒有注重興趣的培養,忽視孩子真正喜歡學的,強行讓孩子學“我們”認為該學的。

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厭學,或是認為學習對他們來説太過於痛苦。

第二,閲讀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1971年,伊隆·馬斯克出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在生命中最初的約八年時光裏,馬斯克與他的父母一起生活在南非,沒人管,更沒人照顧,所以,他的自述是:“我是靠書本長大的。書,然後才是我的父母。”閲讀給了馬斯克力量和夢想。

今天,我們中國的教育尤其基礎教育被過早地限定在考試之中,這種過分關注孩子成長結果的教育,忽略孩子成長的起點和過程。所以,孩子們的閲讀權利被剝奪。

馬斯克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教育最單純最初級的形式就應該是閲讀,尤其在孩子少兒階段,閲讀是最好的成長方式。所以,我們需要千方百計地保證孩子閲讀的權利,並教會孩子如何閲讀。

第三,教育要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和創新思考。

馬斯克的教育方式在於從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他説教育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太少問“為什麼”。

要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和創新思考,現在的學校教育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人才,要思考如何在常態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日常學校生活中培養創新人才。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支瑤表示,要通過三個方面來培養創新人才:

1.不斷豐富指向創想能力培養的課程建設,尤其是科技類課程建設;

2.改進指向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積極探索與推進項目學習;

3.探索STEM教育,學習國內外已有的先進經驗,通過體驗式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正是為了更好地助力學校培養創新性人才,讓STEM教育和項目式學習落實到學校,中國氣象局氣象影視中心聯合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共同發起“未來氣象家”培養計劃,聯動全國中小學校,以校園氣象站為聯結點,以AI人工智能賦能氣象科學,打破校與校間的時空界限,以氣象聯結校園,用科普彰顯特色,構建氣象科學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創新、協同發展,創新學校育人模式,打造“氣象教育特色學校”,為建設氣象現代化強國培養一批未來氣象家。

允許孩子天馬行空,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保證孩子擁有閲讀的權利並教會他們如何閲讀,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與創新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教育應該借鑑的經驗。

馬斯克的故事還在繼續,而我們的教育任重道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55 字。

轉載請註明: “鋼鐵俠”馬斯克,成功的背後竟是這樣的教育理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