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祥、李開芳北伐失敗。很多人認為,這是太平天國巨大的戰略失誤。因為這次失敗,太平天國白白地折損了兩名重要的將領,並且讓太平天國失去了戰略空間,清軍因此能夠很從容地圍攻天京城一個點,最終導致整個太平天國的失敗。
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作為總指揮官的楊秀清一系列失誤之一。如果他不派李開芳和林鳳祥貿然北伐,只是在南方活動。等到南方政權穩固以後,再北伐與清政府決戰,這樣的話,太平天國最終未必會輸。
那麼,這些説法究竟對不對呢?究竟楊秀清派林鳳祥和李開芳北伐是不是錯誤的決策呢?
(太平軍北伐)
我認為,楊秀清派林鳳祥、李開芳北伐,並沒有錯。為什麼説並沒有錯呢?
這一點,我們可以拿古代的各種軍事行動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會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也就是古代所有最終獲得天下,實現大統一的政權,都要想辦法奪取中原地區。只有奪取了中原地區以後,才能以此為根據地,最終奪取全國政權。而所有那些沒有奪取中原地區的政權,無論政權中心在巴蜀地區,還是在江南地區,或者是在百越地區及漠北地區,最終都不能奪取政權。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爭奪天下,最終是以魏國為班底的西晉政權取得了勝利。五代末年,無論是後蜀還是南唐、南漢,都不能取勝,最終佔據中原地區的,以後周為班底的北宋政權,取得了勝利。
那麼,為什麼只有佔據了中原地區的政權,才能最終奪得天下,建立全國性的統一政權呢?
這是因為中原地區歷來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百姓的心目中,只有佔據了中原地區的政權,才是正統的政權。當年清朝在關外的時候,他們還只能算遊牧民族,還只能算夷人。但是,一旦他們打進中原地區,並且把都城遷到北京以後,百姓對他們才算是一種認可。蒙古原先也是生活在漠北地區,後來忽必烈把都城遷到燕京(北京)以後,所建立的元朝,才算是正統政權。這一點,已經在整個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這種文化積澱。
(清軍入關,圖取其意)
同時,中原地區還是經濟中心。雖然説,巴蜀地區和江南地區是產糧地區,但是,其物產的厚度,依然趕不上中原地區。更為重要的是,中原地區因為在長久的時間內,都是政治中心,因而交通非常發達。交通發達,運輸能力就強,物資很容易就運輸到戰場上。
還有一點,作為腹地的中原地區,有非常開闊的戰略縱深。在排兵佈陣,戰略安排上,都有很大的空間。就算打不贏了,四面八方都是路,到處都可以去,也不會被敵人整體消滅。
而巴蜀地區和江南地區,空間就很小。巴蜀地區在盆地裏,敵人當然不容易衝進來,但是敵軍一旦衝進來,就形成甕中捉鱉的態勢。江南地區地勢非常平坦,一馬平川。敵軍衝進來,也是橫衝直撞。當年南宋在江南建立偏安的小朝廷,金國打過來的時候,南宋君臣沒地方逃,只能往海上跑。
從這裏可以看出,楊秀清派林鳳祥和李開芳北伐,其實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只有打到中原去,把中原給佔據了,太平天國才有獲勝的空間。如果不這樣做,太平天國的戰略縱深非常有限,很難打勝仗。
(楊秀清劇照)
既然楊秀清的安排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為什麼這個戰略安排最終卻失敗了呢?
我認為,這個不能怪楊秀清,要怪,也只能怪林鳳祥和李開芳的打法不對。
林鳳祥和李開芳在整個北伐中,犯了三個錯誤。
一是隻打城市沒建立根據地。林鳳祥和李開芳最好的做法,是在中原腹地,找一塊連綿起伏的高山作為根據地。就像李自成做過的那樣,後來的紅軍也是採用這樣的辦法。當然了,攻打城市也可以。但是打下城市以後,就要想辦法守住。只有守住了城市,才會有根據地。而林鳳祥和李開芳是打下一處,就丟掉一處,最後什麼也沒有,自己成了孤軍深入。
二是輕率冒進而不是穩紮穩打。早期清軍很慌亂,加上清朝軍隊很腐朽,因此林鳳祥、李開芳打得很順,一下就打到了天津,直逼北京。這種順溜,只是在清軍慌亂的情況下才有效。一旦清軍反應過來,北伐軍就無法抵擋了。
三是林鳳祥和李開芳沒有發動羣眾。由於清政府對太平天國的妖魔化,整個北方老百姓,見到太平軍,如見牛鬼蛇神。他們都不支持北伐軍。這樣,北伐軍如何站穩腳跟呢?
總之,北伐的總體戰略是沒錯的。錯在於沒有具體的實施細節,因而才造成最終的全軍覆滅的悲劇。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