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在中國的東北和日本的本土,都曾經在不同地方發現過日軍二戰期間留下的軍糧罐頭。比如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日本人在二戰時修建的虎頭要塞;日本本土的四國的小豆島,等等。
有的打開之後,甚至還保持着原來的物理狀態。所以有人認為這些罐頭經歷了70多年,竟然還可以吃。
實際上密封鐵皮罐頭形成的一個真空厭氧環境,導致裏面的軍糧經歷幾十年,除了糖類和氨基酸發生部分變異之外,基本上還能夠保持當初的形態。
這本質上和古墓裏的木乃伊的性質是一樣的。因為真空無菌的狀態,使得其形態特徵栩栩如生,但是其實已經是另一種存在了。
所以這只是理論上可以食用,但畢竟經歷過幾十年,也是味同嚼蠟,毫無原來的口感和營養。所以基本上罕有人嘗試。
二戰的時候,即便是日本這種乞丐版帝國主義也早已經實現了軍糧工業化流水線生產了,當時利用高温殺菌的技術也早已經成熟。所以軍隊口糧罐頭放個幾年都是可以照常食用的。
密封罐頭包裝食物,本身也不是日本人發明。只不過在二戰期間,因為戰爭軍隊口糧長期長距離運輸存儲的需要,而被各國廣泛運用。
但是很可惜,我國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對越自衞反擊戰的時候,才實現了單兵口糧的工業化流水線生產。而且當時軍糧比較單一,主要是紅燒肉、牛肉等罐頭加壓縮乾糧。
這比起二戰時的美國單兵口糧,仍然差了半個世紀。美國二戰時的單兵口糧,野戰食品的種類超過23種,都考慮到了各種不同戰鬥環境下,如何合理搭配膳食問題。
即便和二戰時期的日本相比,也就是持平水平。而這裏也相差這30多年的水平。
一個國家的軍隊後勤保障,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在二戰期間,我們的軍隊不要説軍糧供應了,就連武器裝備,還要從敵人手裏奪取。
所以二戰時期即便是國軍部隊的後勤保障,比起日軍的後勤保障,也是天差地別。所以我們能取得二戰的勝利,付出了多少犧牲可想而知。
而如今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日本的街頭又開始流行起了二戰軍糧版的赤豆飯罐頭。他們究竟在懷念什麼?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