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來是社會公認的“人生轉折點”,是能將一切“想擁有”變為“真正擁有”的通關鑰匙。但很多人卻忽略了一個事實,要想拿得這把鑰匙,首先得正確選擇高考志願。
有一位青年畫家,他在接受採訪時,是這樣説的:“在高考結束後,我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選擇與美術相關的專業,並在畢業後,順理成章的找了份對口工作。
但經過幾年的工作與生活,我發現自己無法放棄對美術的熱愛,我必須要從事美術行業的工作,因此我重新參加了高考,報考美術大學,幾經堅持與磨難,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聽了這位畫家“曲線救國”的故事,不禁讓人深思。如果他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己想要的專業,成功會不會來的更容易一些呢?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雖然他沒有選對一開始的路,可他最後還是成功了,但細細推敲,因為他成功了,他的故事才被大眾所知,可是在每年高考志願選擇的背後,都有着不可計數的“冤魂”。因此,監督好孩子選擇好高考志願是每一位考生與家長必須重視的問題。
選擇志願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有一個漫長、艱鉅的過程,需要被考生與家長們嚴謹對待。
很多考生與家長覺得:高考結束了,崩了那麼多年的弦,終於可以放鬆了,在分數出來之前可以休息一下了,但我卻不以為然,人不打無準備之仗,高考取得的好成績,可以為考生們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但如果,在選擇志願前不做些準備,則浪費了這些機會。
因此,選擇志願的第一步,需要提前做好以下三個準備。
1)估算分數,並“為大學排名”
當考生走出考場後,就要着手估算自己的高考成績,做到“心中有數”。再根據自己估算出的成績,參考各個大學往屆的分數線,列出一些有機會報考的大學。
對每一所大學的選擇都要慎之又慎,切忌選擇與估算分數相差較大的大學,否則可能會壓縮考生的志願“空間”,浪費志願選擇的名額。
將列出的這些學校,在分數上進行排列,最後再根據招生專業、喜愛程度等因素調整排序,為正式填報志願做準備。
2)“調查”一些理想大學
當考生與家長們列選了一些心儀的學校後,便要對這些學校進行“調查”。所謂“調查”,即對學校開設的學院、專業、師資力量、辦學水平及校園生活,等方面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不能僅因學校的分數線高、“名聲大”等原因,盲目做出選擇。
很多家長在孩子報考初中或高中時,極其看重學校的教學質量,而忽略了其他。
家長們要知道,大學是一個不同於初中、高中的學校,除了對本專業的學習之外,享受豐富的課餘生活也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權利。
因此各個大學的課餘生活質量,也應被列入考生與家長的選擇範圍中。
3)考生與家長要提前達成一致
因為年代及社會經驗等方面的“代溝”,每年都有不少考生與家長,會在志願選擇的過程中激發矛盾。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離家近一些,但孩子卻心儀遠方,或者家長們想讓孩子端起一個“鐵飯碗”專業,但孩子們更願意去往心之所向的專業。
在這些問題上,考生與家長需要相互理解,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而孩子則需要認真考慮父母意見,對自己負責。
即使在正式填報志願前,考生與家長們做了相當充足的準備工作,但某些意外總會不期而遇。
而這些小意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填報志願的質量。因此填報志願時,考生與家長還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①個人盲目自信,保底志願“不靠譜”
在篩選了眾多學校與專業後,從考生們拿到高考成績單的那一刻起,就要真正投入到選擇志願的事情中。
在有限的志願名額上,考生與家長們必定是難以抉擇的。但在這些明確的數據中,考生的志願排序必須要有一個“梯度”。
考生在第一志願 “小冒險”的同時,保底志願必須足夠保底。不要抱有“被某所學校錄取,委屈了自己的分數”的想法。
在每年的眾多考生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導致滑檔,更加浪費了他們的分數。
②在“是否服從調劑”問題上拿不定主意
“是否服從調劑”在每年填報志願的過程中,向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有些考生與家長覺得:自己選了那麼久的學校與專業,萬一服從調劑後,被調到了不喜歡的專業怎麼辦?
也有考生與家長認為:進入這個大學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服從調劑,可以增大被錄取的幾率,那自然就要選擇服從調劑。
所以,考生沒有太大的把握,能被他選擇的學校錄取,最好還是選擇服從調劑,如果真的被分到了不喜歡的專業,也可以在進入學校之後用轉專業、輔修第二專業等方法,學到他喜歡的專業。
③被一些大學的名字所誤導
在包羅萬象的大學名字中,一個吸引人的名字,總能為這個學校帶來眾多報考的學生。但值得考生與家長注意的是,報考志願書上那些“高大上”的大學名字,不一定就是他們想象中的好大學。
每年,總有一些大學,憑藉其吸引人的名字,招到了一些本不該來這所學校的“高分學生”。
還有些大學,打着主校區的旗號,實則把報考的學生們安排到了其他校區。當考生們進入大學時,才發現“被騙”。
而這些被騙的眾多大學生,則選擇了將就,以得過且過的方式,走完了他們的大學歷程。因此,考生與家長們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被騙。
在志願選擇的問題上,分數自然會限制考生的理想意願。但仍有一些不能“將就”的問題,需要廣大考生與家長注意。那到底該如何正確打開選擇志願的方式呢?
明確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相信在每位考生心中,多多少少都有自己想從事的領域及職業,而他們心中的這些想法,則是選擇專業的重要依據。
雖然世人常説:“愛好不能當飯吃,但如果考生進入了一個大學,專業的學習了他的愛好,還會怕吃不上飯嗎?”自然不會。
亦有哲學家指出:人生來是帶着任務的,每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使命,心之所向,方能得心應手。
在校的專業學習僅有四年,但職業的影子卻要跟隨一個人半輩子。因此選擇專業具有比選擇學校更重要的性質。
但如果,在考生的分數能報考的這些大學中,並沒有想從事的領域及專業,那就要分析好這些能報上的專業,它們很有可能與考生未來從事的職業相關。
選擇一個自己嚮往的城市如果有兩所分數線相差不大的大學,並且他們招的是同一個專業,那該怎麼選擇?除了學校本身的條件外,大學所在的城市,也是做出選擇的重要依據。
城市的環境、氣候、文化氛圍、生活習慣等都應被考生與家長考慮在內。比如説,從小長在北方的考生們,大部分都適應不了,南方冬天沒有暖氣的狀況。
或是有很多考生,在到了大學後,才發覺自己不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這些狀況,應該在上交最終志願前弄清楚,而不是去了大學後才“恍然大悟”。
與未來的學長學姐們進行交流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社會,幾乎每所大學都會提前建立新生交流羣,而家長與考生們要做的,則是尋找並加入這些交流羣。
在很多大學的官網上,只能查詢到一些代表學校實力的數字,而考生與家長們卻對真正的大學校園一無所知。
如果考生與家長在提交最終志願前,加入學校的新生交流羣,羣裏的學長學姐們,將會為他們提供最真實的學校情況,給考生的志願選擇做重要的參考。
在一個陌生的大學,陌生的城市,這是考生們擴展人脈的第一步,也是在選擇志願的最後關頭最重要的一步。
眾人都説一批學子進入大學的那一刻,是邁入社會的前一步。當他們取得了畢業證書,則是步入社會的開端。
但其實選擇志願才應是進入社會前,抬腳的那一步,就好比好馬配好鞍,若不能選到一個合適的學校與專業,則辜負了考生十餘年的努力。
因此,在考生與家長徹底釋放高考壓力前,必須抓緊這關鍵的一步。每位考生都是一顆明珠,世界的某一處,總會有需要他們照亮的地方。希望每位考生正確選擇自己的志願,力爭上游,不愧於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飯飯媽媽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