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更有主見?遇事家長不給答案,讓孩子多問自己“怎麼辦”

生活中培養孩子不僅要增加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全方面培養能力的發展,思維活躍是共通的,如果孩子能夠在其他方面頭腦靈活,學習成績自然也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是靠平時與周圍人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家長的反饋能夠給他們很多積極的思維認知。

孩子從小有自己的想法,將來長大了才能獨立思考,不受到周圍人偏見的干擾,今後走的路也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

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主動思考自己拿主意,如果從小都是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孩子就會形成習慣性依賴的心理,什麼都想讓別人替自己解決,讓別人承擔責任,這樣長大了之後孩子就很容易隨波逐流。

家長如果從小就讓孩子多自己思考自己拿主意,他們就會將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看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很多時候生活都是選擇題,尤其對於什麼事情都感到新鮮的孩子來説,大多數情況他們都在左右為難,當孩子問家長應該怎麼辦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引導他們問問自己最想要什麼,學會權衡利弊。

想讓孩子更有主見?遇事家長不給答案,讓孩子多問自己“怎麼辦”

1.耐心等待

其實家長心中早已有了問題的答案,但那只是從大人的角度去考量,最終事情的參與者是孩子自己,他們的想法未必與父母的相同。家長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得出結論並且依照他們的想法去做,或許他們能夠給出更加令人驚喜的回答。

不耐煩是阻止孩子思考的一個最大障礙,家長很多時候喜歡替孩子做決定就是因為不想等待那麼長時間,所以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甚至可以聽聽孩子糾結的點在哪裏,和他們一起分析,不要讓不耐心破壞了孩子應有的一個自我思考的機會。

2.再多想一個辦法

事情解決的方式未必只有一種,人都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圈用自己覺得最熟悉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在平時多鼓勵孩子突破傳統用一種新的方式去解決平常的問題。

尤其是一些顯而易見的答案就在眼前的時候,就可以問問孩子“你可不可以再想出另外一種方法?”用以引導他們開展更多思維活動,如果想出了另外的解決辦法,可以給予表揚和鼓勵。

想讓孩子更有主見?遇事家長不給答案,讓孩子多問自己“怎麼辦”

3.找出原因

很多問題的背後都有原因,當孩子向家長求助的時候,應該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説出應該如何應對。

比如説孩子説今天和同學鬧了矛盾,在聽完他的傾訴之後可以問問孩子,導致這些矛盾出現的原因是什麼,而不是直接説“你應該要和同學友愛”“那個小孩有問題,少和他接觸”這種下結論的解決方法。

孩子的問題還是要由他們自己去解決,父母的建議只是從大人的社交習慣上下意識地解決方法,未必適合孩子。

如果能夠傾聽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有助於幫助梳理問題發生的過程,引導孩子思考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局面,然後他們自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解決方式。

4.多提問少回答

當孩子就某個問題提出疑問之後,家長不要下意識地就給出答案,可以反問孩子“你認為呢?”這是一個萬能提問,對待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反問的方式來刺激孩子的思維啓動。

很多問題孩子未必不知道要怎麼去做,他可能只是沒有信心想要下意識地尋求父母的幫助,家長反問之後給了他們説出自己想法的機會,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聽過了覺得可行,其實就是給了孩子一個默認的肯定,就給了他鼓起勇氣去實施的機會。

想讓孩子更有主見?遇事家長不給答案,讓孩子多問自己“怎麼辦”

孩子遇到問題之後未必真的需要家長的答案,但是對自己又沒有足夠的信心,這個時候的傾聽和鼓勵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答。

孩子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和交流方式,不要讓家長的控制硬是將他們的個性磨滅。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效果會比大人出面要好更多。

5.是孩子的問題不是家長的

家長都是有學歷有知識的,平時育兒的文章也沒少看,輔導孩子不成問題,但是不要忽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獨立思考和個性的培養,家長認為對他們好的在孩子的心中未必就是適合自己的。

不要讓自己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的需求,好心辦壞事,孩子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他們需要有思考的過程,需要一個動腦筋思考的機會。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兒童需要磨練才能長成優秀的少年。家長在抱怨孩子不喜歡動腦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平常根本就不給他思考的機會。

孩子都是充滿好奇心喜歡思考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家長的沒有耐心而被剝奪了思考的機會,時間長了他們就失去了靈活應對問題的能力,變成了一個只會聽從別人意見的毫無主見的孩子。

想讓孩子更有主見?遇事家長不給答案,讓孩子多問自己“怎麼辦”

如果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喜歡事事插手,時時把孩子的舉動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就不要怪他們長大之後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會自己拿主意了。

只靠參加各種訓練營,讓孩子脱離家庭父母的影響,這種方式不僅對成長毫無益處,還有可能讓孩子因為突然轉變的教育方式而不適應,失去安全感,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從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影響學習成績。

孩子與父母並非從屬關係,他們的成長需要自己的空間,從一出生開始就是這樣,一切都聽父母的意見,一切都要在父母的控制下的“乖”孩子,是沒有靈性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成為人云亦云,性格懦弱的人。

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之後,不妨把“怎麼辦”反問給孩子,將解決事情的主動權交到他們手上,讓孩子通過動腦筋想辦法,從小事開始自己做主,既鍛鍊了孩子的思維靈活度,父母還更省心。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面臨更大的人生問題時不會迷茫,做出的決定也不會後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72 字。

轉載請註明: 想讓孩子更有主見?遇事家長不給答案,讓孩子多問自己“怎麼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