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咱們孩子不聰明啊,等看看到初中是不是能開竅吧……”

小宇媽媽終於“陪完作業”,讓孩子睡了,躺在牀上跟老公抱怨。

她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陪二年級的小宇寫作業的時候,小宇媽媽發現,簡單的問題,稍微一變化,孩子就不能理解。打個比方,1+2=3知道,2+1等於幾就要想半天,至於3-2是多少,孩子就愣住了。對於什麼加法交換律、結合律,那更是糊里糊塗。

語文背誦特別費勁,閲讀時也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圖,英語單詞記不住……

為了孩子的學習,小宇媽沒少上火,只能安慰自己孩子“還沒開竅”,琢磨着是否隨他去算了。

其實,小宇的問題在於,他在“第一次開竅”的階段。而孩子第一次開竅的時間點,並不是初中,甚至高中,而是小學四年級前後。這還要從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規律談起。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孩子的“第一次開竅”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有四個階段,而這也是目前最多的用於教育的心理學結論之一。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園的年齡安排,就是針對這一階段;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小學的開學時間,來源這一理論;形式運算階段(11歲-成人):您明白為什麼從3年級開始,小學課程變難了嗎?可以看到,在7-11歲短短4年的時間裏,孩子要經歷從“前運算階段”到“形式運算”兩個階段的跨越。而這兩個階段的跨越,基本上是發生在幼兒園大班到小學四年級以前。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儘管最後一個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的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如果孩子能在小學順利開啓這個階段,基本上小學的學習成績,您是不用太擔心了。——這也就是孩子“第一次開竅”的時間段,是否比您想象的更早?

在這一次的開竅過程中,孩子的認知水平發生了幾個飛躍:

從具體到抽象,到特別抽象

“開竅前”:在7歲以前,孩子學習靠的是感受或者想象具體的事物,比如:“1只鴨子+2只鴨子=3只鴨子”,但面對抽象的計算,他們就會顯得特別困難。

“開竅後“:到了7歲,孩子開始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夠直接用符號代替,可以僅僅通過數字進行抽象的計算。他們甚至開始具備用一種符號解釋另一種符號的能力,比如:用拼音解釋漢字的讀音。

而到了11歲(3年級)以後,孩子發展出了“抽象演繹”的能力,他們不但能夠理解1+2=3,還能夠演繹出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如:1+2+3=1+(2+3)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從只看到自己,到看到別人

“開竅前”:7歲以前,孩子認為自己感受到的,就是別人感受到的。如果他們自己看到一個石頭是圓的,而另一個小朋友在另一個方向看到石頭是尖的,他們就會爭論不休,不能相信別人看到的不一樣。

所以,有時候家長在家裏輔導孩子作業時,他們會非常固執的告訴你“老師不是這麼講的”——儘管他們其實聽錯了。

“開竅後”:而到了7歲以後,他們開始理解每個人的看法不同,並能夠通過理解別人的看法,來學習(聽課、閲讀理解,都是這樣的過程)。

到了11歲以後,他們不但能理解別人的想法,還能預估別人的反應和結果,這項能力在小學階段,幫助孩子推演複雜的應用題(比如:一個水池一邊進水、一邊排水);發展到初中階段,孩子就擁有的處理物理、化學問題的能力。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從一頭走到黑,到反覆驗證

“開竅前”:7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是“直”的,不可逆的。他理解了1+2=3,卻很難立即倒推出3-2=1 。

“開竅後”:到了7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驗算”、倒推的思維能力。

到11歲以後,他們不但發展出演繹、推理的能力,還學會了“自省”,開始具備觀察自己的“元認知”。而“元認知”的形成,則決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紅利期”是否能夠抓住時機,一飛沖天。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孩子“開竅”的時間並不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咱們前面提到的7歲、11歲這兩個時間點,是一個統計學的平均年齡,並不是每個孩子到7歲、11歲一定能進入到下一個認知階段。有些早上一兩年,有些則要晚上一兩年。

教育心理學專家簡·希利博士説:“研究表明,那些大腦發育較慢的兒童,不僅可能會非常聰明,從長遠看,他們最終都會擁有更好的大腦,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發展。”

這就跟有些孩子早長個、有些則長得晚一些,但這和他們成年後的身高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許多長得晚的孩子,成年後反而個子更高。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孩子“開竅”的天花板

跟身高發育類似,孩子的大腦發育也需要足夠的營養和充分的鍛鍊,所以,要讓孩子在小學階段順利完成第一次開竅,就需要在小學之前,對大腦進行適當的訓練,才能讓孩子更早、更順利的完成“第一次開竅”。

不過,大腦的發育又與身高有所不同,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因素”會成為大腦發育的天花板。儘管現代的腦科學家發現,一個人的大腦可以“終身成長”,心理學家阿德勒卻發現,人們會因為自我設限,阻礙大腦的發展。

當孩子認為自己“學不好”的時候,他就會自暴自棄,放棄所有努力,或者僅僅“假裝努力”,一旦到了這樣的狀態,即便他們的大腦已經發育到位,可以進入下個認知階段了,孩子也難以“開竅”,無法突破心理的天花板。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當孩子的“第一次開竅”不那麼順利,或者比較晚的時候,他也常常會錯過在青春期前後的“第二次開竅”。這已經不僅僅是大腦發育的問題,還有更多的心理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儘管瞭解孩子“開竅”的時間有先後,卻依然要做出努力,儘量讓孩子“開竅”的時間提前,保護他們的自信心。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我是@楓糖媽媽,學習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多平台優質創作者。幫您少生氣、不打罵,培養孩子的學習力、自控力、意志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幫他們早日“開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56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一次“開竅”的年齡,不是初中也不是高中,可能比你想象的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