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后,秦始皇決定捨近求遠,先不攻打近處的魏國,而是對燕國用兵。
燕國這個秦國的盟友,本來可以是最後一個滅亡的東方諸侯,因為荊軻刺秦的緣故,其都城被攻破的時間,排在韓、趙之後第三個。
從秦國出兵燕國,其實是從趙國舊地發兵,秦國邊境已經與燕國相連。
王賁的十幾萬大軍越過永定河,眼前一馬平川,燕國都城薊城無險可守。不過燕王喜和太子丹早就做好逃跑的準備,燕國東北的縱深延續千里,燕王喜計劃到遼東繼續割據一方。
薊城是座空城,王賁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薊都。
燕王喜帶領數十萬燕國軍民,心情沉重,但也浩浩蕩蕩,遷往遼東。由於早已計劃,前期已經將大量糧草搬運到遼東,此番搬遷只是刺殺始皇失敗後的B計劃,因此軍民並不慌亂。
燕國太子丹領命,統領十餘萬燕國大軍殿後。
王賁深受王翦影響,他得到燕國都城不費吹灰之力,但絕不冒進,而是紮紮實實將附近的城邑一座座佔領,並派駐軍隊,等待咸陽派來官員接收。
王賁不全力猛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代王趙嘉,在上谷和代郡獨立,很多趙國忠心擁護者陸續去投奔。趙嘉的軍力達到數萬,如果王賁用主力去追擊燕軍,趙軍很有可能殺過來,到時秦軍腹背受敵,糧草輜重再被斷,恐怕難以全身而退。
與王賁的穩健相比,副將李信則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作戰剽疾輕悍,往往有暴虎馮河之舉。在李信強烈要求之下,王賁考慮到此戰加官進爵的將士太少,便派三千兵給李信,只求多砍些逃兵散卒人頭讓將士晉爵。
要説太子丹這斷後的大軍,有什麼缺點,還真是難以雞蛋裏挑出骨頭來。由於前方几十萬人拖家帶口地遷徙,太子丹的軍隊也只能放慢腳步,行軍速度很慢。
李信決定另尋遠道,從燕山山脈上繞道遼東。太子丹當然不是傻子,在燕山之中,還有燕國很多斥候在活動,秦軍要是繞遠道,被發現的可能性很大。
然而李信已下定決心,三千秦軍,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暴露行蹤,將是屍骨無存的殺身之禍。
秦軍一片旗幟都不帶,穿上燕軍的軍服,晝伏夜行,夜間也不點火把,人人神經緊繃,風吹草動便就地隱藏。
三千人在廣袤的燕山山脈,也只能是大海中的一葉孤舟,即使燕國斥候發現他們,也絕對想不到是秦軍。三千秦軍不僅為了隱藏,更為了保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從燕山上潛行過去。
由於太子丹的行軍速度太慢,秦軍率先渡過遼河之後,還有好幾天的準備時間。
李信並沒有在遼河旁駐紮,去打太子丹的半渡而擊。因為這個方式即使能擊敗部分渡河的燕軍,肯定也不能重創燕軍,畢竟人數對比太懸殊。
李信將伏擊圈放在遼河的一條支流上,這條河通往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沿河有寬大的官道,是燕軍的必經之地。此河如今就叫太子河,也是源自太子丹。
太子丹十餘萬人馬陸續渡過遼河,大軍頓時鬆下一口氣,因為遼河很寬,水流也急,是隔絕遼東郡和遼西郡的天然界線。
渡過遼河也就到了遼東,太子丹不再按照原來的方式撤軍,而是帶着千餘禁衞軍,匆匆沿着太子河,趕往襄平去跟燕王喜彙報。至於這十餘萬大軍,交給其他將軍統領。
就在太子丹渡過遼河的這個夜晚,太子丹的營地上,忽然出現三千衣衫襤褸,眼放綠光凶神惡煞的秦人。
這些遠離家鄉的老秦人,怎麼不知道身處死地的結果,要麼殺光太子丹的禁衞軍,哪怕放走一人,都會招來全軍覆沒的殺身之禍。
太子丹的軍隊自是沒來得及抵抗,也沒搞清楚來者是誰,很多人就莫名其妙地被殺死。太子丹驚懼的臉色下,看到一位對方頭目的髮飾,像是秦軍的將軍,他的腰間還掛着一塊在月光下閃着光芒的藍田玉!
秦軍!太子丹驚駭疑惑之間,竟然忘了拔劍抵抗,被這位將軍一槍刺中,接着感覺到頭顱離開了身體。這位將軍,正是李信。
太子丹的死訊很快傳到襄平,燕王喜,不,現在應該稱他遼東王喜,怎麼都喜不起來。
李信一戰成名,深得始皇信任,後來伐楚之時,以李信為大將,統兵二十萬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