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育兒電影《瑪莎與熊》: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孩子成長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電影《瑪莎和熊》講述的是小女孩瑪莎和一隻胖乎乎的棕熊之間的友誼以及兩人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趣事。作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俄羅斯動畫片,《瑪莎與熊》已經在全球22個國家播出,每集都能在YouTube上獲得將近15億的點擊量。

對於瑪莎而言,熊就像是一位父親,它竭盡全力地包容瑪莎的壞習慣,引導瑪莎向好的方面發展。熊就像是瑪莎的"假想夥伴",無論是調皮搗蛋後的認錯,還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搞怪動作,瑪莎心中都有一隻熊來陪伴她。

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會有"假想夥伴",這個夥伴可能會陪伴孩子説話,或者和孩子一起調皮搗蛋。如果孩子經常對家裏的娃娃説話,或者做了壞事不肯承認,非説是"小夥伴"做的,那麼家長就應該注意到孩子的此類行為。

看完《瑪莎和熊》,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熊在瑪莎的生活中擔任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它像父親一樣照顧引導瑪莎,也如媽媽一般温暖包容瑪莎。對於孩子的"假想夥伴",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因為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於孩子成長。

1、"假想夥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合理的心理需求

在《瑪莎和熊》中,瑪莎一開始只是把熊當成是和自己玩耍的"工具",任性地拉着熊陪自己玩。但是在後來 相 處的時候,瑪莎漸漸學會了關心熊。瑪莎有許多奇思妙想,經常把家裏搞得天翻地覆,而熊出現後,瑪莎開始在熊的引導下學會冷靜和思考,瑪莎的活力和純真也在不斷地感染着熊。

熊對瑪莎的陪伴和理解是瑪莎感到最温暖的事,他們相處模式十分可愛滑稽,經常是瑪莎犯錯後,熊幫忙收拾爛攤子、毫無怨言地陪伴瑪莎。

其實,熊可以看作是瑪莎的"假想夥伴",當她想去森林冒險的時候,瑪莎會相處一隻熊來陪伴自己,讓自己感到不那麼害怕。當瑪莎把家裏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熊的陪伴和幫助就是瑪莎內心童真和調皮的反應,她理所當然地認為會有人幫忙收拾,她只需要繼續玩耍。

"假想夥伴"不會生氣,隨叫隨到,全心全意地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帶給孩子安全、温暖、穩定的感覺。

心理學家斯文德森就發表過類似的實證研究了,他將這些物體都成為孩子的"假想夥伴",並指出:"假想夥伴是兒童在與他人對話和直接遊戲的一段時間內,兒童命名與指向一個看不見的角色,這個角色對兒童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並不存在。"

有一個故事是説一個小男孩每天放學回家後,都與父母講小夥伴danial的故事。Danial是個搗蛋鬼,常常與其他小夥伴鬧矛盾,把小孩子惹哭,總是給小男孩惹禍,所以每次自己都會被牽連罰站。

一開始,父母並沒有過多關注這個小夥伴, 至到 孩子被老師批評得越來越多,父母開始非常好奇搗蛋鬼Danial究竟是誰?想見見Danial的父母,問他們為什麼不好好管教孩子?父母一起去開家長會,到學校才發現根本沒有Danial這個人,全都是小男孩假編的。

小男孩感到羞愧和自卑,難以面對自己的過錯也不知道怎麼向父母開口,所以就假想了一個名為"Danial"的小夥伴來承擔自己所有的"罪名"。

這個故事裏的"假想夥伴"是孩子憑空想象出來的,而"假想夥伴"有非常多的類型和出現方式:

1. 孩子腦海中想象的夥伴,如《瑪莎的熊》中熊很可能就是瑪莎幻想出來的夥伴

2. 真實物體擬人化,如孩子經常對話的布娃娃和玩偶,甚至可以是家裏的小貓小狗、一棵植物、一件小飾品等等

3. 角色自居夥伴,如孩子會想象自己是超人,或者把自己打扮成卡通人物

"假想夥伴"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會出現在孩子的身邊,尤其是在孩子需要陪伴和關愛的情況下,"假想夥伴"才容易"現身"。換句話説,如果孩子沒能達到足夠的關愛和照顧,那麼孩子就會想象出一位"夥伴"來補償自己。

"假想夥伴"是一種孩子處於壓力狀態下的自我保護行為,而且其與孩子的心理調節 能流 利密切相關。能夠在疑惑、悲傷和憤怒中調節情緒的孩子往往都會有一個"假想夥伴"。

實驗顯示,相比起沒有"假想夥伴"的孩子而言,有"假想夥伴"的孩子具有更強的社會性以及不容易感到害羞。因為在遊戲和陪伴中,孩子獲得了足夠的關愛和照顧,就算是"自給自足"也比完全沒有心理安慰要好。

而且,擁有"假想夥伴"的孩子更願意參加家庭活動,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表現得更加從容自然,顯示出與人交流的優勢。

1. "假想夥伴"給孩子提供陪伴和撫慰

"假想夥伴"可以給孩子陪伴和撫慰,使孩子感受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但是,如果出現的過於頻繁,也正説明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渴望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減輕或消除他們的焦慮感,避免孩子過於沉溺和依賴"假想朋友"而阻礙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2. 表現真實的自我

小孩子經常把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灌輸到"假想夥伴"的身上,比如孩子想出去踢足球的時候,會和媽媽説:"媽媽我們一起出去吧,小白想踢足球。"

"假想夥伴"是孩子表達真實自我的途徑,家長應該留意孩子的"假想夥伴",與孩子更好地交流。

3、 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長首先應該明白,"假想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而且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等大孩子長大了,"假想夥伴"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正如童真稚趣一般,它通常會隨着認知水平的提高、年齡的增長消失。所以,家長不必擔心"假想夥伴"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而且,這個"夥伴"雖然是虛幻的,但他卻是孩子重要的陪伴之一。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順應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並且給予適當的引導。切記不要輕視或取笑它,否則孩子會覺得很受傷,甚至會感到憤怒。

要想正確地教育孩子認識"假想夥伴"和健康地成長,家長也應該及時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正是因為心理需求不能滿足,所以才依靠"假想夥伴"來獲取心理安慰,如果家長能夠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假想夥伴"就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位置。那麼,孩子也不會沉迷於"假想夥伴"而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

總的來説,如果你家孩子擁有"假想夥伴",那麼家長要細心觀察他們的相處模式和互動情況,看清孩子的內心需求,讓孩子和 假想 夥伴一起玩耍,幫助孩子更加快樂地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