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一生忠於明朝王室,但是最大的功績還是將荷蘭手中的台灣收復,使得台灣迴歸中華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是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在這裏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鄭成功收復台灣的經過,做一個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鄭成功收復台灣路線圖

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糧草供給也出現問題的時候,內憂外患逐漸顯露出來,軍心也不穩了,於是,他聽從部將的建議,決定先不攻打清朝,而是收復台灣作為根據地,之後再徐徐圖之以恢復明朝。

鄭成功留下兒子駐守福建自己親自率軍向台灣進發。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經營多年建立了兩大要塞防守台灣,一是位於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的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二是位於台江內陸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

鄭成功率軍利用漲潮的時機登錄台灣島,並一舉攻下了普羅民遮城,並以此為根據地向台灣腹地進軍,在與荷蘭殖民者的戰鬥中,擊沉了荷蘭的軍艦,重創了荷蘭守軍,荷蘭守軍退守到熱蘭遮城,鄭成功向守軍喊話要他們投降,荷蘭守軍拒不投降,兩軍僵持下來,鄭成功率軍圍困了熱蘭遮城,準備困死荷蘭人,荷蘭守軍在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困境下堅持了七個多月,最終,在鄭成功切斷城內水源的壓力下,荷蘭守將舉起白旗投降了。

鄭成功終於收復了台灣,也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他終於可以開展自己的抱負了,鄭成功收復台灣成功並且在台灣實行良政,使台灣的政治經濟很快的恢復過來,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後的一塊土地。

鄭成功史蹟

鄭成功作為鼎鼎大名的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敬仰,因此在海峽兩岸都留下了關於鄭成功的大量史蹟,同時老百姓為了表達對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又為他興建了多處紀念館和祠堂,所以現在能看到的關於鄭成功的史蹟是比較多的。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石井鄭成功紀念館

在鄭成功的家鄉福建南安石井鎮,分佈着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陵園等大量文物,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有清康熙皇帝手書的輓聯,見證了鄭成功與康熙皇帝這一對老冤家的恩恩怨怨,歷史有時候真是愛作弄人,沒想到在鄭成功死後,他一輩子的千秋功過竟是由他的死對頭來書寫的,豈不令人感慨。此外景區內的鄭成功紀念館收集了海內外學者和鄭成功後人捐獻的兩百餘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記錄了這位悲情的英雄一生的豐功偉績,供後人憑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陵園,這是鄭成功兒子鄭經在投降清朝後經過康熙皇帝允許,將父親鄭成功遺骨遷葬回家鄉,完成了英雄葉落歸根歸葬家鄉的遺願,同時也見證了那一段歷史的風雲變幻,現在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愛國主義基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羣眾來此參觀瞻仰,表達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鄭成功作為著名的民族英雄,收到海內外愛國人士的共同推崇。鄭成功的出生地日本平户,至今還保留着他出生時的“兒誕石”遺蹟;廈門鼓浪嶼的著名景點日光巖相傳就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安營紮寨的地方;鄭成功曾經將被施琅等人挖出的八具先人遺骨安葬在廈門,後被鄭經遷葬台灣金門,這裏至今還保留着鄭經親自手書的先人墓誌銘,成為研究鄭成功家族的重要史料。

鄭氏家族經營台灣府多年,尤其是台南市,這裏至今完整保留着台南府城,裏面有延平郡王祠、赤崁樓、安平古堡、鄭氏家廟等古蹟。另外在台灣的鹿耳門、北汕尾、禾寮港等地,都留下他戰鬥的身影。在台南,人們以以鄭成功為榮,不但火車站前有他的銅像,還有學校、道路以“成功”命名,而且每年鄭成功開台紀念日,政府都會在延平郡王祠舉辦祭典,表達對這位開台功臣的紀念,教導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偉大功績。

鄭成功被稱為什麼

鄭成功有着大功績在身,於是人們對他有各種稱呼,那麼鄭成功被稱為什麼呢?明朝首的都被攻陷之後,遷都到了南方,史稱南明,清軍並沒有放棄對南明的攻打而是派遣大軍進攻南方企圖一同中國,徹底滅掉明朝。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鄭成功像

揚州被攻陷之後明弘光帝被殺害,弘光政權滅亡,鄭芝龍等人輔佐隆武帝繼位,並且把自己的兒子鄭成功引薦給了隆武帝。隆武帝見到鄭成功驚為天人,被鄭成功的氣質所折服,誇讚鄭成功將成為朝廷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並且常常惋惜自己沒有女兒否則一定要招鄭成功為駙馬,鄭成功對隆武帝也是非常衷心,正是“士為知己者死”。

隆武帝覺得不賞賜鄭成功點東西實在心裏過意不去,一般的賞賜也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隆武帝非常糾結。這時候有人出主意説:“陛下,不如賞賜鄭成功姓朱吧,這樣就是以國為姓了,也能讓鄭成功更好的為國家效力。”隆武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嗎,於是就下了一道聖旨,賜鄭成功姓朱,並且將名字森改為成功,從此之後鄭森就變成了鄭成功或朱成功。鄭成功面對聖旨感激涕零,並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以至於在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鄭成功依然在戰鬥。

隆武帝的賜姓之舉也贏得了民心,以至於後來人們都稱呼鄭成功“國姓爺”以示尊敬。


 

鄭成功怎麼死的

鄭成功作為明朝最後的堅守者,一生都在為已經滅亡的大明王朝耗費心血,希望憑藉自己的一人之力能夠力挽狂瀾,這也使他也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後的殉葬者,鄭成功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鄭成功畫像

公元1661年,清王朝完成了皇權更替,康熙繼位,黃梧向當時的統治者提出了“平賊五策”:絕了已經固守台灣的鄭成功經濟來源,頒佈了“禁海令”不允許漁民下海捕魚,斷絕了鄭成功與福建沿海的聯繫,並斬殺了鄭成功的父親,挖了鄭家祖墳,並且把投降的鄭成功的部下分化瓦解。

鄭成功在台灣聽到了這個消息,倍受打擊,吐血病倒了。鄭成功的士兵因為大多都是陸地士兵,在台灣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病了,鄭成功每天都為這些事情忙的焦頭爛額,顧不上調理身體,加重了病情,可是,他依然堅持工作在第一線,就在鄭成功勞心國事的時候,傳來了他的兒子與乳母私通的亂倫消息,這也成了壓倒鄭成功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系列國事家事的重重打壓,使得鄭成功在內外交困的時候身心俱疲,病情加重了。

躺在病榻上的鄭成功,感覺自己已經命不久矣了,可是自己的抱負還未能施展,心中更加憂鬱,使得病情不斷地加重,終於在1662年的一天夜裏,大呼“我無面目見陛下於地下”,用手抓臉而亡。

鄭成功死了,大明王朝最後的一根柱石也倒塌了,雖然鄭成功沒有完成自己的終生抱負,可是他的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精彩,就是他最後死亡也有着各種説法,到現在只怕也沒有一個鄭成功是怎麼死的一個定論吧。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

鄭成功這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收復台灣了,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對於八零後的一代來説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鄭成功受降圖

鄭成功登陸之後,圍困了赤嵌城,荷蘭守軍於是向荷蘭駐台灣最高長官揆一求援,揆一接到求救信息之後,分三路派兵救援赤嵌城。一路從水路攻擊鄭成功戰船,一路由貝德爾率領240人從北緯線登陸攻擊鄭成功的軍隊,一路由阿爾多普率領200人從水路進軍增援赤嵌城。

鄭成功得到揆一三路進兵的消息之後與之對應的分兵派將。

貝德爾登陸之後用12人為一對的“排槍”向鄭軍發動攻擊,鄭軍將領陳澤面對着強大的火力壓力自己率領大部分人從證明進攻,分出一部分從後面夾擊,貝德爾面對鄭軍的兩面夾擊,面對着從天而降的“箭陣”,荷蘭軍隊徹底崩潰了,貝德爾帶頭逃跑,結果被鄭軍殺死,全面擊潰了貝德爾率領的這一路兵馬。

阿爾多普率領200人從水路進軍,結果被鄭成功的“鐵人”軍在岸上埋伏,只有60人登陸結果全部被殺,阿爾多普被嚇的不甘登陸直接逃回台灣城了。

荷蘭軍艦攻擊鄭成功的水軍,面對着荷蘭人的鉅艦,鄭成功的水軍明顯不佔優勢,可是鄭軍不畏生死,在水軍將領陳少,陳沖的帶領下以60艘大型帆船圍住荷蘭軍艦,面對着強大的炮火攻擊,鄭軍奮勇殺敵,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終於將荷蘭軍艦“赫克託”號擊沉,也徹底粉碎了揆一三路進軍的陰謀。

赤嵌城看到沒有了救兵,希望破滅,終於在鄭軍強大的壓力下投降了。

形容鄭成功的成語

鄭成功一生精彩無限,留給後人無盡的尊崇,也留給了後人許多形容鄭成功的成語。例如:身先士卒、英勇善戰、赤膽忠心、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名垂千古。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鄭成功的史蹟

鄭成功作為明朝末年傑出的軍事將領,身經百戰,一生都在戰場度過,無論是同清朝戰鬥還是收復台灣的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戰爭,都顯示了鄭成功的英勇善戰。

鄭成功在與清朝的戰鬥中每次都身先士卒,帶領着鄭家軍與清朝抗爭,雖然鄭家軍驍勇善戰可是大勢所趨,鄭成功雖然有心殺賊但是已經無力迴天了。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他最成功的軍事行動,他在收復台灣過程中,在與荷蘭侵略者的戰鬥中,體現了鄭成功超高的軍事素養,在台灣海戰中鄭成功不僅率領軍隊與荷蘭侵略者對攻,而且運用他的軍事智慧重創了荷蘭侵略者。體現了他軍事上的足智多謀。

鄭成功一生都致力於恢復大明王朝,對大明王朝可謂是赤膽忠心,然而歷史的進程不會因為他的阻攔而停下腳步,鄭成功註定了悲劇的一生。面對着自己奮鬥了一生的目標,鄭成功短暫的生命軌跡也有着無盡的遺憾。

鄭成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收復台灣,這使得他的人生達到了頂峯,也使他生命走到了終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雖然沒有實現但是他的這種精神卻是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鄭成功一生是短暫的,可是也是輝煌的,因為他一生都在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他的確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4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軍事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簡介 鄭成功史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