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又被稱作幽薊十六州,是後晉建國之時,即公元936年,後唐叛臣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包括幽州、順州、儒州、薊州、檀州、瀛州、涿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和雲州。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就是軍事要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中原大地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道屏障。正因為這十六州的丟失,也直接導致了宋朝的衰敗乃至滅亡。
907年,唐朝滅亡,朱温篡唐建立了後梁。911年,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登極稱帝,國號大燕。再後來,到了913年,沙陀人李存勖殺掉劉守光,又滅了大梁。至923年登基稱帝,國號為大唐,也就是後唐。後唐雖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但是也只存在不到14年。
936年,後唐大臣石敬瑭起兵造反,被後唐軍包圍在了太原,石敬瑭向契丹(遼)求救。契丹軍南下擊敗了後唐,並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臣服於契丹,甘願認契丹王為父,自稱“兒皇帝”,並割讓給契丹燕雲十六州。自此,燕雲十六州開始長期被契丹統治,中原大地也失去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最好的天然屏障。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打契丹,水陸兩軍共進,一舉收復了瀛、莫、寧三州和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但是遺憾的是柴榮在攻打幽州的時候身患重病,不得已只能回朝醫治,一個月後,病重身亡。
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設置了“封樁庫”。一來想用這些錢贖回十六州,二來如果贖不回,也可把這些錢用作軍餉,武力收復十六州。從北宋建立開始,宋和遼之間圍繞十六州的戰爭持續了四十多年。宋真宗時期,宋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這一盟約穩定了當時宋遼之間的關係,雙方實現了雙贏。
北宋後期,北宋聯金攻遼,取得了一定的勝利,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把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給了北宋。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北宋滅亡,北宋沒能實現收復燕雲十六州。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元大都,燕雲十六州才又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而這時,距離燕雲十六州丟失已過去了45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