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元朝打強大來自何處
它是中國歷史上將與最遼闊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這個統一的大帝國造就了經濟上的繁榮與輝煌。一個普通女性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一位水利專家幾經挫折,終於開鑿了造福世人的通惠河。兩個海盜竟然成為了海運的開創者。在這繁榮的經濟背景之下,農業的發展有什麼表現呢?黃道婆有着怎樣的傳奇經歷?
元代大運河的開通又遇到了什麼難題呢?以劫掠為生的海盜是如何與元帝國的海運發生聯繫嗎?元帝國建立以後,統治者一方面繼續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開始重視經濟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轉因戰爭而遭到破壞的經濟。隨着時間的發展,元帝國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原統治者,到底採取了哪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呢?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農業的發展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採取了獎勵發展生產,嚴禁侵民害稼、廣興屯田等措施,很快使中原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了復甦。元政府還頒佈詔令,鼓勵墾荒並減免賦税。這些措施都極大的鼓舞了人民墾荒的熱情,開墾的成績十分顯著。一二八八年,全國開墾荒田。三千七百五十頃,到一二九一年達到了一千九百八十三頃。由此可見當時農業恢復的速度,水利的興修對保證農業生產有着決定性的作用。元朝政府對於興修水利十分重視。一二七零年在中央成立了,“司農司”不久改為“大司農司”,專門掌管農桑水利,在地方設“河渠司”負責興修水利,修建河堤,在相關機構的指導下,一大批水利設施修建起來,單單疏通河渠一項,就有渾河、灤水、冶河三白渠等。
針對黃河流域多年戰亂、生產凋敝的現狀,為了指導各地農業生產,元朝政府還專門組織大司農司,編纂了《農桑輯要》這部書。這是一部綜合性的農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與前代相比,元代農業的發展更體現在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上。元帝國曾多次簽發軍民,到漠北進行屯種,對於這些屯田的軍民,政府頒給農具、糧食、漁具和衣物,以幫助他們進行生產。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哈拉和林地區。一二八三年,政府命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哈剌哈孫出掌和林行省後,選擇軍中懂得耕稼的人前往各部落中叫民種植。由於他的努力和林地區的富庶,可以與內地相媲美,元代農業取得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那麼手工業狀況怎麼樣呢?
手工業發展
手工業是元帝國特別關注的一個行業。因為手工業能被蒙古人提供精良的武器,精美的飾品等等。大量的中原技工被政府招攬為,官營手工業中的工匠。所以元朝官營手工業尤為興盛,民間手工業也發展迅猛,最能代表元代手工業特色的首推紡織業,尤其是棉紡織業。在黃道婆的推動下。松江烏泥涇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黃道婆是什麼人呢?她為什麼對松江的發展起了如此重大的作用呢?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黃道婆、松江府烏泥涇鎮,也就是今天上海徐彙區東灣村人,她出身貧苦,從小就賣為童養媳,每天都要受到非人的待遇,不堪忍受的她逃了出來,後來流落到海南崖州,這裏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得知黃道婆的遭遇後非常同情她,並幫助她安頓下來。黃道婆在黎族地區一住就是三十年。在這期間,他學會了黎族先進的棉紡織技術,併成為了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但是遠離故土的黃道婆,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家鄉。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大約在一二九五年,他忍痛告別了美麗的崖州,回到了闊別三十年的家鄉。回到故鄉後,她發現南方的種棉業雖然普及,但是紡織技術卻非常落後。於是,黃道婆把從崖州彝族同胞那裏學來的先進紡織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故鄉的人民。並開始改革一些紡織工具,使得當時污泥徑出產的棉織物不僅有各種美麗的圖案,而且顏色鮮豔如畫,一時之間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遠銷各地,深受歡迎。很快,松江一帶成為了全國的棉織業中心,而當地的人民也不會忘記黃道婆的功勞。在她逝世後,大家紛紛捐資把他安葬在上海縣曹行鄉,併為她建立祠堂。在今天的上海徐彙區龍吳,路有一間黃母祠,裏面還供奉着黃道婆的塑像。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在南宋時,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元朝時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但是大多的米糧等用品,“仰給於江南”大運河是主要的運送方式。但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到元朝還能暢通無阻嗎?
元朝運河的開創
隋朝開通的大運河在當時還在繼續使用,但是這條運河河道迂迴曲折,而且水陸並用,很不方便。一二八九年在丞相桑哥的主持下,一條由須城安民山西南引汶水經壽昌西北到達東昌,在從東昌西北至臨清的河道開通了,全長二百五十餘里,運河鑿通元世祖賜名“會通河”,但是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河道的終點是京東的通州,距離京城還有幾十里路,而這段路只有陸路可行,但是陸路運輸要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到了雨季,道路泥濘難行,人民苦不堪言。所以統治者一直想開鑿一條從通州直達京城的運河,這條只有一百多公里的運河,竟然修了幾十年。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難解的問題呢?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原來通州的地勢比大都底。因此要開運河,只能從大都引水流往通州,這樣就必須在大都附近尋找水源。當時的水利專家郭守敬提出,可以引大都西北的玉泉山的泉水入河,可惜計劃實施後效果不理想,因為畢竟是泉水水量有限,難以承載數量巨大的航運量。三年後也就是一二六五年,郭守敬又提出了運用渾河,也就是今天的永定河之水,利用以前的河道開鑿運河,一二六七年,這條河道開通了。但是,開通後,因為坡度大,水流急,沒有水閘控制,巨大的糧船根本無法逆流而上,所以這次又失敗了。但是郭守敬並沒有灰心,他深入細緻的總結了兩次失敗的原因。並仔細勘測了大都附近的水文情況和地勢起伏。
直到一二九一年,郭守敬在此提出一個新方案。引大都西北的泉水由西水門入大都城向南,位於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大體上在金朝以前舊河道的基礎上,開鑿新河,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這個計劃得到了元始祖的高度重視。一二九三年全長一百六十四里的運河,包括全部閘壩工程在內,只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全部完工。這就是通惠河。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至此,南起杭州、北通大都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全線貫通了。糾結幾十年的糧運問題也終於解決了。元代大運河由於採用南北取直的斜線與隋代所修,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相比,總航程縮短了九百公里。而大運河,要經過山東丘陵,只有設置水閘,才能保證船隻通行。通惠河也是每十里設一閘,從大都到通州就設置了七座水閘,這樣就順利解決了船隻的通行問題。
由此可見,當時水利技術的高超,當時運河的船運十分繁忙,根據元末的估計,但就通過運河運入大多的糧食一項就高達五百萬石。它對於溝通當時的南北文化交流以及促進大多的繁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元朝創立海運的發展
與運河相比,海運更省時省力,元代海運的開通也有着跨時代的意義。而他的初始卻與兩名海盜有着密切的關係。他們就是朱清和張瑄。南宋時,朱清和張瑄就聚集了一幫無賴抄掠海上。如果遇到官軍的追捕,就泛舟東向一直到達山東沿海,有時甚至北向到達燕山和碣石,等情況緩和後,則又駕舟南還。這樣就使得他們對於沿海航道十分熟悉。南宋滅亡後,朱清、張瑄投降元朝,一二七六年,伯顏命朱清、張瑄等人,將一部分繳獲的南宋庫藏圖籍,由海道北運至大都。同時二人建議由海道運送物資,但沒有引起元朝的重視。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一二八二年苦於物資北運消耗過大的丞相伯顏,想到當年運送書籍一事,開始嘗試通過海上運輸物資,一二八七年元朝始設“泉府司”,專掌海運,下轄四個萬户府,開始大規模開展海運,一二九一年,並四個萬户府,為兩個都漕運萬户府,專門委任朱清和張瑄領導。從這以後,海運日益取得巨大的發展和成就,規模更是空前。最高一年運糧三百三十餘萬石。但雖然海運中會遇到大風浪,而導致船毀人亡,但與陸路、漕運相比,海運費用要節省很多。明代人邱浚曾説,漕運比陸路節省十分之三四,而海運比陸路要省十分之七八。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金戈鐵馬的蒙古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兩洲,成就不世之功。正是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元朝繁榮發達的經濟,恰好驗證了來自草原的蒙古英雄們,並非只是彎弓射大雕。他們對於經濟政策的制定同樣雷厲風行,膽識過人。正因為如此,才創造出一個富庶強大的元帝國。令同時期的世界各國心向神往。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追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7 字。

轉載請註明: 元鐵騎之所以能縱橫亞歐大陸,成就不世之功,原來是有強大的後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