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是個英雄的國家。縱觀歷史長河五千年,大江蜿蜒曲折,其中不乏湍流激湧,千里長河浪淘沙,奔流往復始不還。
縱使遇到驚濤駭浪,懸崖瀑布,它也因着堅韌的品性一直頑強不息,激起的浪花化作珍珠拋灑人間,總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朝代更迭中,越是古前的時代,武力統治手段越佔據上風。這些戰士以血肉之軀築防守之鐵壁,為保一方土地獻無限熱忱,古今大小戰役不外乎此些道理。
然而離我們時間最近的抗日戰爭時期中,此種豪情與熱血則更能引起國人的共鳴。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場戰役便是堅守47天的衡陽保衞戰,又被稱作“東方的莫斯科保衞戰”。關於莫斯科保衞戰再次不多做贅述,而衡陽保衞戰的發生卻是從一個任務的錯聽開始。
錯聽命令,堅守衡陽
1944年,日方集結50萬餘兵力,向中方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來勢洶洶。5月,長沙淪陷,戰火不斷,處於兵家要地的衡陽成為關鍵標誌點,衡陽之戰迫在眉睫。
在抗戰中積累豐富經驗的方先覺接到了國民政府的電報,要求其無條件堅守衡陽7日,而陰差陽錯,方先覺將上級的命令錯聽成堅守47天。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也許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指令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因為毫無退路下達的,他雖然也懷疑過命令的正確性,卻還是選擇了聽從命令。
此前,他奉軍事委員會之名帶領第10軍馳援常德,此番又率領疲憊不堪的第10軍以決絕的態度,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抗6倍之差的日軍重兵。全軍向死而生,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一點希望。
勢態所迫,棄文從軍
方先覺,字子珊,1905年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一户鄉紳世家,父親為清末秀才,自小家境良好,受父親影響,得以私塾啓蒙,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薰染。
民國六年,即1917年,他考入徐州中學,立志成為一名律師。而後,在大學期間,他接觸到了三民主義,革命思想在他腦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只待蓄勢而發,這顆種子被黃埔軍校赴上海秘密招生的滴水之音灌溉,終於破土而出。
方先覺知曉該消息後,毅然決定投筆從戎。他也沒有辜負自己的舍與離,他在許多戰鬥中表現出色,軍銜也是連連高升。縱然時代造就英雄,也非毫無魄力之人可以勝任。
軍中軼事,熱血青年。
成大事的諸多人在年少時期便多少有頭角展露。雖然這話帶着事後諸葛的成分,可我們從一個人的生命終端回看每一個支點,卻也是大多符合此道理的。
1925年,軍校一名軍需中飽私囊,貪污剋扣伙食費,致使學生餐飲質量大幅度下降。對於還在發育的學生,尤其是軍人後備軍來説,體格方面的發育在日後戰場上至關重要,這也引起了學生的憤慨。
方先覺知曉此事後,帶了幾名同學將該軍需暴打一頓,也算出了口惡氣。可是拳頭是爽快了,面臨的處決卻不容樂觀。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貪污為一事,挑釁滋事為另一樁事。他也因為惡意鬥毆,以下犯上,被校方開除學籍,而其他參與人員則保留學籍留校察看,而此時離畢業僅剩一個多月。
他為自己的莽撞衝動付出了代價,一年苦讀換來剔除學籍的後果,若是常人定難以接受,他卻仍不服輸,軍人鐵血硬漢,安是一紙文書便可輕易定奪功勳的?
也正是這股子不服輸的勁頭,讓他即使身處絕境也依舊奮然而起。
奮戰到底,來生再見!
一戰未歇,再戰又起,方先覺率領人員補給極不足的第10軍保衞衡陽。即使清楚地明白敵我差異,他也依舊一絲不苟地做好軍事部署,勘察地形,佈防設計,又疏散市民避難,行動舉止間是風雨不動的堅毅。
47天的戰役硝煙四起,城市被夷為平地。
日軍第一次強攻維持5日,敵軍損失慘重,以失敗告終;第二次總攻,敵軍投放大量炮彈及毒氣彈,攻勢猛烈,我軍寸步不讓,頑強抵抗,敵軍傷亡慘烈,仍未成功;第三次進攻敵軍破釜沉舟,迅速增援兵力和軍備,對衡陽進行掃蕩式攻擊。
四十多個日日夜夜,我軍面對強勁敵人未曾言棄,然槍支彈藥耗盡,儲備糧庫亦空,山窮水盡終是無路。
轟炸聲中,方先覺抱着必死的決心向重慶發送最後一份泣血的電報:“重慶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敵人今晨由北門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刻再已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字字堅決,以一死作為了結,也坦蕩告訴全國,他方先覺未曾愧對軍人一名,便是滴盡最後一滴血也是為了斬殺敵人。以死報國,當值一活。
後為了保全軍民,不至於軍民無辜慘死,他選擇忍辱負重投降,卻提出了三大投降條件:一、要求保留第10軍建制;二、要求日軍進城不殺害俘虜;三、要求日軍立即停火,並對受傷軍兵給以人道對待。日方接受了投降,但拒絕了方的投降條件。
同年8月8日,衡陽失陷,中方戰敗,日軍慘勝。此戰雖敗,卻以寡敵眾,成功粉碎了日軍妄圖以三日貢獻衡陽的計劃。
此戰使日軍傷亡慘重,徹底打亂了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步伐,為我軍後方的迎戰取得了寶貴的時間。衡陽保衞戰是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正面交鋒時間最長的城市保衞戰,該戰役更是直接促使東條英機下台的速度,堪稱為軍事上的奇蹟。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這句話常常被我們掛住嘴邊,無論是從新聞報道上,還是自小所受的教育中,愛國一直是我們的教育觀中至為重要的一部分,這句話也絕非説説而已。
中國是個擁有濃厚韻味的古老國家,華夏文明的精髓不停息地在中國兒女血液裏流淌,文明的銜接即便滯澀過,也從未斷層過。
歷史的篇章一再翻新,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享受着祖輩用血肉坎坷換來的安康,然而我們需要記住:如今的和平是很多國家仍在渴望的珍貴之物,沒有哪一項成果是必然且輕易的。
實力強盛了,外敵才會有所顧慮,才會忌憚。有時候,受人忌憚不是壞事,它意味着你可以保護自己的國民免受炮彈侵擾,這是硬道理。而中國也從來不是恃強凌弱的國家,中國從困境中走出來,從斷壁殘垣中走出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在面臨的所有困境和挫折中,依舊不屈不撓,以超乎全世界的堅韌拔地而起,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向來是百折不屈的。
國家在發展,並逐步強大。而生在新時代的我們坐擁先輩成果,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先進的科技,這樁樁件件無不是革命先烈為我們換來的。
我們不僅不能忘卻歷史,更要擁有展望未來的目光,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付諸熱忱於行動之中,以建設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目標一直努力下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