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評價“指揮”學校治理,看看這場論壇的大咖都怎麼説
教育評價是現代學校治理的指揮棒,它也關係到學校辦學導向和學校管理質量。
面對新時代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們該如何思考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評價如何為學校治理賦能?這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關心的問題。
12月26日,由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上海市教育督導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教育評價與現代學校治理國際論壇”在上海師範大學西部會議中心舉辦。會議現場,來自海內外教育評價研究專家和滬上名校校長,深入探討了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和現代學校治理改進的科學觀念和現實路徑。
當天,“教育評價”“學校治理”也成為了現場的高頻詞彙。
高頻詞一
教育評價
現代學校治理的成效取決於什麼?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總督學平輝看來,高質量的現代學校治理,精準有效的教育評價一定是關鍵因素。
平輝認為,現實性和先進性是現代學校應具備的兩個特徵。也就是説,一所現代學校的發展一定是追隨時代發展要求,與時代要求和教育改革相適應的。
實際上,教育評價的課題研究在國際上已經持續推進了幾十年,形成了諸多研究成果。我們本土化的實踐探索,該如何借鑑國際上的經驗?會議現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負責人張民選教授給大家梳理了近幾十年來國際教育測評的發展脈絡。
國際教育測評歷程:
1957—1960年,布魯姆、桑代克、沃爾、舒爾茨、胡森和UNESCO教育研究所所長羅賓松在漢堡多次開會確定:1)“教育成績的跨國比較是能夠進行的,而且能夠得到可比的結果。”。2)成立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3)立即着手開展第一次“國際教學測試研究”(FIMS)。
1964年,開展“六科教育調查”。
1977年,實施第二次數學測試(SIMS)。1995年第三次數學與科學測試(TIMSS)改稱“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公民教育(ICCS)、閲讀(PIRLS)、外語等學科的測試另立。
2000年,經合組織舉辦PISA,每三年測試一次,測試的學習領域為:閲讀、數學、科學。之後又增加了其他學習領域的測試,如問題解決、協作解決問題、財經素養、全球勝任力等。
2008年,TALIS(教師教學國際調查)每五年一輪,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44個國家/地區的教師參加。
2014年,世界銀行設立了SABER(教育成就的系統評價研究)。
在張民選看來,教育是個複雜系統,教育特性要求“過程檢測”,人的教育發展比造房子複雜得多,“過程檢測”可以伴隨着教育過程,不斷提供信息反饋,從而發現過程中的問題、執行的效率與效益,並且及時調整提供建議與措施。研究國際教育測評在提升我們自信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諸多啓示。
國際教育測評給我們的啓示:
1、我們對跨學科可遷移素養(勝任力)還不善教、不會評。
2、學業成績與學習負擔的問題。
3、利用ICT和AI在教育評價中的優勢,讓大數據為因材施教和教育發展服務。
4、教師學歷低、男教師少、教師學習自主性低。
5、教育是個複雜系統,需要過程評價/綜合評價。
6、要關注成就,更要關注均衡投入。
7、減少評優性評價,倡導政策改進性評價。
8、倡導過程檢測,注意及時調整。
在現代的評價中,他還尤其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重要性。現場,他介紹了一個視頻研究案例:TALIS(教師教學國際調查小組)在近年做了一項8國教師的視頻研究項目,每個國家選擇85位數學教師,每位老師錄製170節一元二次方程教學課,這樣做就保證了同課異構。就“教學”而言,視頻研究又根據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行為將教學分為學科內容質量、學生認知參與、基於學生理解的評價與回應、課堂對話四個維度,形成研究結果,為改善各國教學提供了數據和支撐。
那麼評價如何驅動學校治理呢?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綜合研究部主任金京澤分享了他所參與的“學校課程領導力評價項目”。在他看來,評價始於調研,經過調研分析,他所在的項目組認為學校課程領導力主要包括課程思想力、課程設計力、課程評價力和課程思想力四個方面內容。
“要檢測這些條目,對課程領導力進行科學的評估,需要匹配合適的評價工具。”金京澤介紹道:“我們分別做了以‘學校’和‘學科’為對象的調研項目。比如:學校的調研項目,我們重點考察調研了學校的課程計劃、課程與教學常規管理、拓展型課程;學科的調研項目,我們重點考察了作業、教研組和學生的考試測驗。”
高頻詞二
學校治理
學校治理是論壇的第二個關鍵詞。那麼未來的學校治理問題解決該從哪入手?
上海市建平中學副校長鄭朝暉認為應當從轉變學校管理模式開始。他在發言中首先梳理了課程改革的邏輯,他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變革要從“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人的發展”。對於傳統學校“金字塔形”從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他認為嚴重阻礙了課堂的變革,讓課堂教學失去了活力,現代學校的管理模式應該朝着扁平化方向發展。“文化的共識將在現代學校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大家關注的共同點是人的全面發展,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校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教研工作上。”鄭朝暉這樣介紹學校扁平化管理的特徵。
從多年教育督導工作的經驗來看,曹楊二中校長周飛指出,觀念的轉變靠説教灌輸效果甚微,必須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引發共鳴。論壇中,他舉例説道:“我們上海的孩子生活相對比較優渥,對於‘讀書改變命運’的説法感觸不深。但是,當我們組織學校的學生到甘肅會寧的學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早上5點多鐘跟隨當地的孩子早起到操場上讀書,孩子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個觀念,並可能終身難忘,這就是社會實踐活動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學校治理需要社會多方共同參與。作為社會參與者,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從第三方視角分享了其團隊探索素質教育大規模可複製解決方案中取得的成果。在她看來,素質教育可複製的解決方案中最關鍵的點在於高水平的課程設計。
“我們探索將一些真實生活的場景,設計成孩子們小組探究的學習任務,逐漸形成了跨學科,合作探究的主題學習的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樣態,從1年級到9年級大約40門課程,供學校選擇,被稱為‘夢想課程’。”潘江雪理事長介紹道,“課程設計一開始就涉及到了現代教育評價的要求,是面向全面育人的課程。有了課程這個小的切入口,我們就能夠撬動教師教學、校長管理、學生培養等更多教育評價相關的問題。”
近年來,中高考評價體系不斷變革,命題的重點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況,考察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面對中高考改革的新趨向,我們該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呢?經過十多年的行動研究,在觀摩了超過3000節課,囊括了各個學科和學段,觀察了5000多位學生的完整學習生涯,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充分分析後,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研究員陳靜靜博士逐漸打開了學生學習的“黑匣子”,歸納出學生課堂學習的困境,包括跟不上教學進度、沒有夥伴缺乏歸屬感、不理解老師講授內容等,並提出解決之道在於高品質的學習設計。
高品質的學習設計的三個特徵:
從認知角度看,學習設計要指向深度理解和問題解決;
從自我角度看,學習設計要有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生要在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領下不斷自主尋找答案;
從人際的角度看,學習的設計要有助於學生的有效溝通,學生之間平等協作,從而達到超越自身原有認知能力的學習成果。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教師該如何做呢?陳靜靜博士在論壇中介紹道,“高品質的學習設計離不開教師的支持與引導。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學習創設温暖的環境和關係,讓學生敢於提問,樂於相互交流;其次,對於學生提出的觀點和問題要關切,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獨立解決;然後,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並且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後,對於學生取得的階段性探究成果,教師要提供建議和資源,鼓勵其繼續探索,培養學生深度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
“高品質學習設計關注的是學生對高挑戰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孩子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成就感,與同伴共同成長的幸福感。”陳靜靜博士説,“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培養的深度學習能力與中考和高考考察的學生學習能力要求也是吻合的。”
據悉,本次論壇的主辦方上海市教育督導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設立在上海師範大學的研究機構。研究中心對接國家教育強國、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需求,探索教育督導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努力建成在全國教育督導領域具有專業話語權的權威教育智庫,培養教育督導方向高級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