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白起之死其實是自己造就的結果,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白起多次違抗王令,秦昭襄王最終將白起賜死。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命其自刎。在千年之後,白起後人白居易(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寫詩追憶白氏先祖白起,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是這麼描述白起的死因:“裔孫曰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表示白起對秦國有大功,因功被封武安君,最終卻是冤死,秦國人都可憐白起的遭遇,修祠建廟,祭祀白起。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從公元前294年,白起開始擔任左庶長,率領秦軍攻打韓國新城起,到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時,白起已為秦國四處征戰37年。而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實施變法改革開始,秦國開始富國強兵,除了提高生產力外,就是提高軍隊戰鬥力。在商鞅變法中,為了獎勵軍功,便實行起二十級“軍功爵制”的賞賜制度,為鼓勵士兵殺敵求勝,提高鬥志,但原則是賞罰並行,立功有賞,無功者罰,賞罰分明。

白起只是秦國的一個普通百姓,也不是秦國的王室貴族,只能從一個普通的小兵做起,而白起據記載是因為善於用兵,得以侍奉秦昭襄王,有記載白起爵位的時候,白起已經是二十級軍功爵制中的第十級“左庶長”。一個普通士兵擁有第十級爵位在短期之內是很難做到的,即使是秦國絕大多數的貴族,也需要靠獲取軍功才能獲得爵位,更不用説白起並不是秦國的貴族子弟。

二十級軍功爵制中,連最起碼的一級“公士”爵位,都需要斬殺敵方一名披甲勇士,並將首級帶回才能獲得軍功。以當時的環境條件下,還是以冷兵器為主,戰爭雙方的武器裝備相差並不大,即使秦國有優質的武器製造工廠,製造的兵器比其它國家有優勢,但技術條件就在那裏擺着,也不會強太多,士兵作戰斬獲敵軍首級,基本上只能是近身肉搏,要想在戰鬥中不受傷的前提下,斬獲敵人首級的難度可想而知。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商君書·境內》篇記載:“其戰也,五人來簿為伍,一人羽而輕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則復。夫勞爵,其縣過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勞爵,能。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

並且還是對方精鋭的披甲勇士才能獲得最低的一級爵位。而根據《商君書·境內》篇中記載,秦軍在作戰中,是以五個士兵編成一個名冊,組成一伍,如果一伍中的其中一人逃跑,另外四名士兵就會受到刑罰,也就是連坐法的運用,一人戰死,其餘幾人一會受到刑罰,但也有免刑罰的方式,就是將功折罪,剩餘人中只要斬獲敵人一名首級就能免罪,如果是兩人逃跑等情況,就需要斬獲敵軍兩名首級折罪。

以此類推,秦軍在作戰中,先不説能不能獲得軍功,首先要避免自己的小隊伍中並沒有逃跑等情況才能,如有發生,並且也沒有斬獲敵軍首級就需要受到既定的刑罰。在這樣的規定下,秦軍士兵獲取爵位的難度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小隊伍中,有兩名士兵逃跑或者戰死,就需要另外的三人斬殺敵軍兩人來免罪,在斬殺兩人後,己方沒有受損,還需要在斬獲敵軍一名披甲勇士的首級才能獲得爵位,並且三人中只有一人才能獲得。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那麼從此可以看出,秦軍雖然有二十級的軍功爵制來刺激士兵的鬥志,但連最基礎的一級爵位都很難獲取,而白起在史料中記載出現時,就直接是10級的爵位,而爵位的獲得難度是等級越高,難度越大,需要的軍功越多(相對等級較低的爵位計算,當然成為主將等重要將領後,獲取軍功就會容易很多),白起的第十級別的左庶長爵位雖然不是很高,但對於普通士兵來説是極難極難獲得的。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

從白起後來在伊闕之戰中為十二級的“左更”爵位,之後又先後升遷為國尉、大良造等官職、爵位可以看出,白起是通過不斷的軍功中成長起來的,分析得出,白起最開始通過獲得軍功逐漸提升爵位,之後因善於用兵被秦昭襄王發現是個將才,或經人舉薦被任命為“左庶長”正式成為秦軍的重要將領,根據戰國時期服兵役的年齡大概是在15到60歲,就算白起15歲參軍,能做到左庶長的爵位起碼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可能有些説法認為,斬獲敵方一個披甲勇士就能獲得一級爵位,斬獲兩個為兩級爵位,以此類推只要斬獲十個首級就能成為左庶長,其實這樣的説法是不對,爵位總共就二十級,那豈不是斬殺二十個就能成為最高級別的“徹候”爵位嗎!而白起一生斬殺的數以萬計的士卒,大約有一百萬,以這樣的功績都足以建國稱王了,但白起最終只是被封為武安君,終生一生也沒能封侯,所以十級的左庶長爵位並不是可以輕易獲得的。

秦人雖然參軍上戰場斬殺敵軍,獲取軍功就能封侯拜爵,並且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對外戰爭也有很多,但秦國也不可能做到常年征戰,軍隊打仗後也需要進行修整,糧食也需要籌集,而且打仗的也不能只用一支軍隊,還恰好是白起所在的軍隊。根據分析推測,白起即使15歲參軍,通過獲得軍功成為左庶長也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白起被封左庶長爵位時,很可能已經在30歲以上,加上之後擔任秦國主將37年。

白起大約是在古稀之年左右被秦昭襄王賜死。按理來説,白起對秦國有大功,一生為秦國四處征戰,開疆拓土,都到了古稀之年,應該是頤養天年,得以善終的結局,但秦昭襄王卻將這位秦國老將賜劍自盡,秦昭襄王為何容不下這位有赫赫戰功的老將呢?雖然白起的功績達到了功高震主的層次,也得罪了應侯范雎(秦相),被范雎針對,但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白起不聽秦昭襄王的王令,最終在長平之戰不久後被秦昭襄王賜死在杜郵亭。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白起出生於秦國郿地(現今陝西眉縣東渭河北岸),白起出生之時,秦國秦國孝公變法圖強,又經歷了幾代秦王的累積圖強,秦國的國力已經是戰國後期的強國,而秦國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昭襄王也是有問鼎中原的大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霸者,秦昭襄王即位後更加徹底地推行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國策,鼓勵軍功爵制,而白起通過努力,成為以為耀眼的年輕將領,最終被秦昭襄王發掘重用。

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戰國後期的舞台之上,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因功擔任左庶長一職。白起奪取了韓國的新城,之後韓國向魏國求援,於次年,韓、魏兩國聯軍開始攻打秦國,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率軍對抗韓、魏聯軍。白起看出韓、魏兩軍各懷鬼胎,各自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便在伊闕龍門與聯軍展開了大戰,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先以少量兵力牽制住韓軍,後率領主力軍隊先攻打較弱的魏軍。

就這樣,白起的策略成功,秦軍大敗魏軍,之後白起掉過頭來全力攻打韓軍,最終韓、魏聯軍大敗,白起全殲了聯軍約24萬人,並奪去了魏國何韓國大部分的土地,此戰之後,韓、魏兩國精鋭軍隊喪失殆盡被迫向秦國割地求和。白起也在伊闕之戰中一戰成名,戰勝之名逐漸聲名鵲起,白起也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開啓了高光時刻,不斷征戰,為秦國開疆拓土。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史記·秦本紀》記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到長平之戰前,白起已為秦國奪取了各國城池上百座,斬殺各國軍隊近百萬,白起也因功受封武安君,名震天下。之後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野王等地,使韓國的上黨郡和本土脱離了聯繫,韓王便向秦國求和,以割讓上黨地,讓秦國息兵,但上黨郡守沒有聽從韓王命令,最終自作主張,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而趙國接受了上黨,並派兵駐守。

因此,秦國出兵攻伐趙國,隨着戰事擴大,最終秦、趙兩國爆發了長平之戰,秦國將攻趙主將王齕換成白起,白起先是假裝戰敗而逃,誘敵深入,之後命突襲部隊切斷趙軍後路,最終將趙軍分割圍殲,趙軍被秦軍包圍,經過多次突圍失敗後,在長期的斷糧的情況,還剩40萬趙軍不得已而投降,而白起是的作戰思想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最終將趙軍40萬人坑殺。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之後白起想乘勝追擊,滅亡趙國,但被趙國和韓國派遣使者成功遊説丞相范雎,最終范雎向秦昭襄王進言讓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白起的滅趙計劃最終不了了之。秦國也失去了滅亡趙國的最佳機會,白起為此也對范雎更加反感。之後秦國又繼續攻打趙國,白起因生病沒有參戰,但趙國經過短暫修養和各國援軍達到後,秦軍攻打趙國接連失利,秦昭襄王想起了武安君白起,但白起不肯赴任。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白起認為趙國都城邯鄲不易攻下,各諸侯的援軍也達到了趙國,而且秦軍也損失很多士兵,國內空虛,長途作戰最終會失敗,便拒絕了秦昭襄王的王令,秦昭襄王又派范雎前去請白起,但白起還是不肯赴任,第二次拒絕了秦昭襄王。白起兩次拒絕秦昭襄王,相信換成任何一位國君都有生氣。秦昭襄王知道白起有軍事才能,也有戰功,也就沒有追究白起,之後派其它將領繼續攻打趙國,但還是失敗了。此時白起已經兩次拒絕了秦王,應該要低調做人,白起則不然,反而感覺有點幸災樂禍。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

白起表示:“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最終秦昭襄王聽後大動怒火,秦昭襄王心想:“之前兩次拒絕王令不肯赴任,我念你白起對秦國有功,也是個將才,此時秦國敗了,你還説起風涼話了”,於是秦王強令白起赴任,白起稱病第三次拒絕了秦王,之後丞相范雎又去請白起,白起再次拒絕。秦王就將白起被貶為士兵,離開咸陽,但白起還是不聽王令,此時算下來白起已經5次不聽王令了,秦王便派人驅趕。

白起最終離開了咸陽,到了咸陽西門外的杜郵,但秦昭襄王和大臣們議論時表示,白起被趕出咸陽後,流露出不滿,不服氣的樣子,並且還有怨言。此時想來秦昭襄王估計氣得夠嗆,“你白起都不聽王令多少次了,念你對秦國有功,我沒有追究你,沒有殺你,只是將你趕出咸陽,你反而還不服氣”,最終秦昭襄王派遣使者賜劍給白起自殺,最終白起自盡於咸陽城外的杜郵亭。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白起之死其實是自己造成的,白起多次拒絕秦昭襄王的王令後,秦昭襄王雖然大怒,但也沒想殺害白起,要是換成別人,秦昭襄王估計早就將其斬了,而對白起只是降爵,趕出咸陽,遷往陰密(現今甘肅省靈台縣西南),白起因病沒有執行王令,秦昭襄王仍然沒有殺害白起,三個月後,秦昭襄王派人驅趕白起,最終白起離開了咸陽,但是被大臣議論白起表示不滿,秦昭襄王可謂是忍無可忍,最終下令賜死了白起。

紫陌認為,白起多次拒絕王令,如果以秦始皇的性格,白起早就成了刀下亡魂了。所謂“軍令如山”、“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而白起卻視王令如“兒戲”,多次違抗王令,秦昭襄王念在白起對秦國有大功,幾次沒有追究白起,但聽到白起不滿的那一刻,秦昭襄王的內心再也壓抑不住怒火,將白起賜死。白起對秦國的功績不可否認,但白起多次違抗王令也不會受任何一位君主的待見,白起如果知曉進退也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了。

大家認為白起死的冤嗎?認為白起之死是其自己造成的嗎?下方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書》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62 字。

轉載請註明: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