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意大利人夫妻恩愛寫照:伊特魯里亞文明傑作“夫妻石棺”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經典

雖然羅馬帝國在世界聲名顯赫,不過,羅馬之前,意大利半島上已經擁有了獨特的文明。除了渡海而來的希臘人,意大利本土還產生了所謂的伊特魯里亞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其年代從公元前12世紀至前1世紀,主要涵蓋了意大利中北部以及科西嘉島。或許由於希臘羅馬過於璀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伊特魯里亞文明的光芒。但伊特魯里亞人的確創造了獨特、發達的文明,對羅馬影響頗深。伊特魯里亞人的身世破朔迷離,他們的語言不屬於印歐語系,雖留下了一些文字碑銘,可至今尚未完全破解,因此缺乏第一手史料,加之後來被羅馬人同化,儘管留下了許多文物和遺蹟,依然披裹着一層神秘面紗。

伊特魯里亞文明範圍圖

談到伊特魯里亞人的日常生活,就不能不提及他們獨特的宴席習俗。眾所周知,我國先秦兩漢時期的宴饗採用“跪坐”的姿勢。但在古代地中海地區,卻不是如此。古希臘人的上流階級在宴席時有專門的卧榻,主人與賓客採用獨特的側卧姿勢進食、聊天。而地位較低的平民、奴僕則只能站着或蹲着進食。這也可謂東西方古老文明的一個明顯差別。伊特魯里亞人的宴席大體相仿,不過,希臘人的正式宴會只有男性可以出席,而伊特魯里亞人的婦女卻可以平等地與丈夫一道列席,可謂與希臘文明的一大區別,也凸顯出當時亞平寧半島女性地位的尊貴。例如,在意大利小城塔爾奎尼亞挖掘出土的“豹墓”(Tomba dei Leopardi)壁畫上,便清晰展示了伊特魯里亞男女共同側躺着品嚐美食的情景,與中國偃師商城博物館收藏的《六博宴飲圖》(公元1世紀,新朝)迥異。

“豹墓”中的宴饗場面

中國偃師商城博物館《六博宴飲圖》

不過,關於古代伊特魯里亞人宴饗的文物,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還是“夫妻石棺”(Sarcofago degli Sposi)了。有趣的是,嚴格來説,它並非“石棺”。其材質為赤陶,因此屬於一件特殊的“陶器”。此外,伊特魯里亞人習慣火葬而非土葬,所以從喪葬習俗來看,這應該是一座大型“骨灰甕”。

夫妻石棺

“夫妻石棺”19世紀出土於意大利拉齊奧大區羅馬省小鎮切爾韋泰裏(Cerveteri)的大型伊特魯里亞人墓地(已於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公元前切爾韋泰裏當年曾是一個繁華的伊特魯里亞城邦,也是地中海重要的港口之一。伊特魯里亞人自己稱之為Cisra,而羅馬人稱之為Caere,希臘人稱之為Agylla,地中海另一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稱之為Kyšry——如此多的名字也可見它當年在地中海各民族心中的知名度。在切爾韋泰裏古墓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的“夫妻石棺”被公認為伊特魯里亞文明的藝術傑作。

“夫妻石棺”打造於公元前6世紀後期,約相當於我國春秋時期。其尺寸達1.14 m × 1.9 m,在那個年代,燒製如此大型精緻的陶器,殊為不易。“石棺”原為彩陶,但年代久遠,彩色塗料已經褪去。“夫妻石棺”的造型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希臘雕塑,但也具備伊特魯里亞人自己的特色。例如人像的深浮雕風格以及扁平的腿部造型,與希臘雕塑截然不同。

另外一個鮮明的伊特魯里亞特點則屬於日常生活範疇。“夫妻石棺”顧名思義,塑造了一對恩愛夫妻共同斜躺在卧榻上參與宴會的場景。而這在希臘人中是見不到的——古希臘只有男人能夠列席酒宴(如下圖中的希臘陶罐畫)。由此可見,古代伊特魯里亞婦女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更高,夫妻間的關係也相對平等,而不僅僅將妻子視為丈夫的附庸。

希臘人的宴席,沒有女性參與

此外,“夫妻石棺”畢竟本質上為墓葬用品,因此,它既反映了古代伊特魯里亞的現實生活,又隱含了對其來世生活的期許。雖然看似普通的宴饗題材,但如果細看妻子的手部動作,便能發現端倪。

妻子的右手,正在往丈夫的手上傾倒香油(或香水),而這正是伊特魯里亞葬禮上必備的一道程序。妻子的左手手型顯示她應該持握着一個圓形的器物——根據歷史學家考據,一般認為她手裏原本還拿着一顆石榴(當然石榴無法保存至今了)。而石榴在伊特魯里亞的宗教信仰中,象徵着不朽。

“夫妻石棺”還有一處打動人心的細節——夫妻二人的臉上都帶着微笑。丈夫温柔地摟着妻子,含情脈脈,而妻子對丈夫也十分體貼。然而實際上,製作“骨灰甕”時,兩人都已不在人世了。與我們腦海中對喪葬用品的固有印象不同,伊特魯里亞人的“夫妻石棺”看不到悲痛、壓抑的情緒,相反體現出一種看淡生死、樂觀生活的態度,讓許多現代人也自愧不如。

伊特魯里亞人的文字無人能解,也自然談不上留下第一手的史書。“夫妻石棺”以生動的形態訴説着伊特魯里亞人的現世與來世,具有獨到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難怪會成為位於羅馬的“伊特魯里亞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