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奢
趙括乃戰國時期趙國出色將領,自幼熟讀兵書,但沒有實戰經驗,也不懂得如何靈活變通。
也就是説,趙括並不全是紙上談兵,他有軍事才能,只不過技不如人。
“紙上談兵”成為趙括的代名詞,後世人只要一説到“光説不練假把式”,就會想到趙括,因此他揹負罵名兩千餘年,更被視為反面教材。
其實,趙括將軍並不是一個只會空談的人,當時國內政治混亂,敵人又是秦國,才導致他失敗。
導致趙括失敗的戰役正是“長平之戰”,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也是整個戰國時期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
主要人物有秦軍將領白起和王翦、趙國將領廉頗和趙括,最終以白起坑殺趙軍40多萬士兵而告終。
趙括作為一名軍事將領,戰爭失敗肯定有他的問題,但不應該全歸責到他身上。
01臨陣換將
長平之戰時,趙括接到命令前往前線作戰,將長期以固守方式抵禦秦國軍隊的廉頗換下。
趙括上場後將廉頗設下的防禦全部扯掉,並重新安排了戰術,就連廉頗極為信任的副將也全換成了他自己的人。
就在趙國換將領時,秦國同樣也換了將領,那就是從無敗績的白起。
白起告知士兵不要講臨戰換帥的消息透露出去,所以,趙括當時並不知道對方將領已經換人。
趙括隨即將廉頗的防禦策略改變,選擇主動出擊,結果可想而知,最終戰敗了。
很多人會認為趙括很愚蠢,廉頗曾靠防禦策略成功抵禦秦國軍隊,趙括卻自以為是的改變戰略,這是為何?
當時廉頗在前線表現的並不好,所以趙惠王才讓趙括去取代,《資治通鑑》中記載:“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
由此可以看出,在秦國將領還未換成白起之前,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不少副將。
02糧食不足
廉頗年事已高,精力和體力都沒有對方將領好,趙國也沒有更多優秀將領可用,所以他只好選擇防禦,堅壁不出。
所以説,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是秦國佔優勢,再加上奸臣從中挑撥,趙王不滿意廉頗的表現才決定換將。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軍隊被白起團團圍住,失去與大部隊聯絡的機會,與此同時,糧草也被切斷。
古時候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如果沒有糧草,整個軍隊就會不攻自破。
而在後面趙軍40人士兵投降時,白起之所以將他們坑殺,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糧草問題。
據記載,趙軍當時一共斷糧46天,在被秦軍打敗之前,內部已經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糧草問題同樣也是趙惠王認為廉頗已經不中用的原因之一,一味防守不進攻,軍營內的糧草同樣面臨着不足的情況。
03錯怪趙括
為何秦軍能將趙軍牢牢困住46天?其實除白起外,秦王還組建了另一支秘密力量,他們主要攔截趙國軍隊通過其他途徑運送糧食。
由此可以看出,白起領軍在前線打仗,後面有秦王親自動員的民軍攔截糧食,這一仗他們抱着必勝的決心而來。
面對當時的情形趙括不能再選擇防禦戰略,只能主動出擊,他也頂着很大壓力,因此不能全怪罪他。
同樣趙括也存在問題,他當時急於建功立業,就是因為太心急,所以低估了對面的實力,認為更改廉頗的戰略可以成功。
廉頗身為趙國老將,他有資本與趙王對質、提出反對意見。
而趙括當時只是一個毫無戰績的年輕人,他沒有資本提出任何異議,只希望君王能給他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讓自己一舉成名,名垂青史。
所以趙括才積極投身到戰場上,把君王的意志當成自己的意志,導致最終戰敗,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趙括此戰能成功,他真的會成為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嗎?
我想會的,因為“亂世出英雄”,只有戰爭才能彰顯出他們的真正實力和雄才謀略。
很多時候,人們只能看到一場戰役中的大英雄,卻忽略了普通人的貢獻。
而對於每一場失敗的戰役,都要從中找出一個人當“替罪羊”,以此來遺忘其中的歷史形勢。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用大篇幅講述了“長平之戰”這場戰役,前因後果非常具體。
世人皆説趙括“紙上談兵”,其實如果站在一個年輕人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有過錯,但不可以用“紙上談兵”一直來否定。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