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宣佈: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童日,意在給世界各地的女童一些特別的關注和保護。今天,是第十個“國際女童日”。
女性一直是相對的弱勢羣體,即使在當今社會呼籲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女性成長環境堪憂,求職路遭歧視等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在養育女孩的路上,家長更要多用心,多費心。
吾家有女初長成,女孩養育“三答疑”
我家是兩個兒子,養育路上遇到一些難題,但好在都能一一化解,過程中我也在不斷感慨:“幸好不是女兒,怕遇到的問題更多!”相比較男孩,女孩需要更多的呵護,尤其是在早期教育中。
1、 “媽媽,我的身體和你一樣!”
孩子進入3歲以後,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感興趣,總是想摸一摸,看一看。覺得很有意思,好像哪裏都很有趣。
姐姐家是女孩,跟我説,有次女兒叫嚷着:“媽媽,我的身體和你一樣!”把一旁的姐夫弄個大紅臉。其實,我兒子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在介紹他的小身體這件事上,我巧妙轉嫁給老公,畢竟自己開口有些羞澀,再説我和他倆身體有不同。
後來姐姐説,跟女兒介紹身體知識是很有趣的,她問題多,但就像小時候的自己,算是給童年的自己一個回答。
2、 “媽媽,他打我!”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跟其他小朋友相處過程中,女孩明顯佔弱勢,不管是從體力上還是性格上,難免遇到被欺負的情況。
大寶幼兒園的孩子中,女孩較少,有些男孩比較調皮,喜歡欺負小女生。有次我接大寶回家,聽到一位小姑娘跟媽媽哭訴:“媽媽,他打我!”這位媽媽顯然很侷促,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她回了女兒指向的小男孩一記白眼,轉身拉着孩子離開了。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被欺負了,一定要還回去。這點很多教育專家都不認同,覺得這不是家長斤斤計較、挑事兒嗎?我覺得這種做法和説法是可行的。
就像李玫瑾説她的外孫,在幼兒園被其他小男孩抱起來扔,結果磕到了凳子上。她則告訴外孫,如果他再抱你,就拉着他的耳朵,他感到疼,就會停止了。
我認為,這種方式簡直不要太好,很多時候家長只關注結果,孩子被欺負了,疼不疼,怎麼處理,卻忘了,教給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才最重要。孩子能保護自己,遠比受欺負了回家哭來的好,尤其是小女孩。
李玫瑾教授認為,你不打回去,孩子用自己的慣性思維,覺得你好欺負,以後可能會總受欺負。所以,學會保護自己,面對問題想辦法化解,比你只會哭着找媽媽要來的更有效果。
3、 “媽媽,我害怕!”
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和男性不同,雌性激素分泌過高。再加上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性格上多膽小、急躁,而男性在進化中變得越來越勇敢。不過,現在主張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現象逐漸在減少。
但小女孩還是比小男孩更容易感到害怕,尤其是黑暗、困境等,思維相對男生活躍度較低,很容易慌亂。
這時候家長要教給孩子的,不僅是你要勇敢,還有面對問題的能力。比如增強體育鍛煉,豐富孩子的生活閲歷,增強內心的強大感,勇敢積極的去面對問題。
請給予她們説“不”的權利
説不,就是一種拒絕,我們總在教孩子分享、教孩子友愛...卻很少教會孩子拒絕。
對於小女孩來説,她的成長中,或許有比男孩更多的誘惑,家長教會孩子説“不”,也是對她的一種保護。
蔡少芬家有倆女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她有頗多心得。參加《不可思議的媽媽》時接受採訪説,大女兒不怎麼會拒絕別人,學校有個同學總是欺負她,女兒不知道怎麼辦,有時還會傻笑,後來她教女兒在她那位同學面前説“不”。
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教育方式,在家模擬各種可以説“不”的場景,讓孩子掌握説“不”的能力。以後可以面對陌生人、家長、同學説“不”,遇到不公的場景,可以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也許有人説,怎麼能這樣教孩子呢,不是要教孩子友善、聽話嗎?但我覺得,讓孩子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出自己的選擇、權衡,滿足自己也懂得如何讓他人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