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殲敵最多、政治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提起擊斃了黃百韜的碾莊戰役,大家會想到粟裕、譚震林等名將。提到圍殲了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役,大家又會想到劉伯承、陳毅等開國元帥。
解放軍能在兵力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打贏這一戰,這些將領居功至偉,不過如此輝煌的勝利,必然離不開總前衞的正確決策、解放軍的相互配合、戰士們的英勇作戰。但是,還有一個原因,很多人沒有考慮過,那就是後勤有力的保障。沒有強有力的後勤系統,這些都會成為空談。而淮海戰役中,有個人的功勞甚至可以比肩粟裕,卻鮮為人知。
陳老總曾經説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組織人民羣眾把物資供給前線部隊的人,叫劉瑞龍,當時的後勤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淮海戰役打了三個多月,我軍投入的兵力超過六十萬,如果加上民兵等人,人數達到了百萬,戰後曾經統計過,當時我軍每天需要消耗的糧食達到了驚人的兩三百萬斤,就算是用現在的大貨車,也要運送很多車次,可是當時那是什麼條件?沒有這些貨車,糧食運輸只能靠馬車,或者是小推車,再差的就是人力背,而且當時道路也不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想要順利的保證後勤有多困難。
很多人説了,我們人多啊,我們可以發動老百姓啊,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有覺悟,都有勇氣把物資運到前線去,只憑着幾句口號,能把老百姓發動起來?稍有不慎,前線就要斷糧,劉瑞龍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大家是不是有所瞭解了。
為了保證淮海戰役的後勤,劉瑞龍在戰爭開始前的幾個月,就已經在華中等地開始動員老百姓,有數百萬老百姓都被他發動了起來,在配備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管理幹部之後,那些支前的運輸小分隊就建立起來了。只有運輸隊伍還不夠,還要製作軍服、軍需用品,一些解放區的婦女也加入了這支隊伍。
據説,當時這支後勤隊伍的規模超過了五百萬,是當時參戰主力部隊人數的九倍還多,想要管理這麼龐大的隊伍,按時運送後勤物資,劉瑞龍的付出可想而知。相比於在前線廝殺的那些將領們,劉瑞龍等後勤幹部,也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劉瑞龍他曾經擔任過南通黨支部書記,是南通地區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紅軍時期他曾經擔任過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等職,是紅軍隊伍裏非常優秀的幹部。
解放後,劉瑞龍轉到地方工作,先後擔任了中共上海市委秘書長、農業部常務副部長等職。1988年劉瑞龍在廣州開會的時候,突然病發去世,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