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説,沒有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軍隊的付出和犧牲,就不可能有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不過有趣的是,前後進入朝鮮半島參戰的240餘萬中國軍隊,並不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參戰的,它的名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
明明是中國軍隊整建制地參戰,為什麼援助朝鮮的中國軍隊卻取命名為“志願軍”呢?“志願軍”這個名字有怎樣的説法?為什麼會這麼起?
其實,自朝鮮戰爭爆發,尤其是美國率領聯合國軍悍然參戰並越過三八線之後,雖然毛主席和新中國已經決定派遣軍隊入朝參戰,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就希望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打大規模的戰爭,更不等於向美國宣戰。
因為,當時的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美國打全面戰爭。急於建設自己的新中國,更沒有意願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面對抗。
在這種情況之下,將戰爭侷限在朝鮮半島,不與美國發生全面衝突,就成為中國的首要選擇。所以,即便是派遣大軍入朝支援朝鮮人民作戰,也不能使用解放軍的名義。
因為,一旦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入朝參戰,那麼也就意味着,這支軍隊是由中國政府派出的,是與美國直接對抗的行徑,這與美國宣戰毫無區別。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美國本身不願意擴大戰爭,也不得不對中國宣戰,這顯然並不利於中國的利益。
所以,雖然入朝作戰的軍隊確實由中國軍隊組成,但卻不能叫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某部隊,更不能直接隸屬解放軍。鑑於此,周恩來總理最先起的名字是支願軍,顧名思義,就是支援朝鮮人民的軍隊。
但是,在毛主席徵求民主人士黃炎培等人的意見後,卻被黃炎培否定,因為黃炎培認為:自古戰爭就有師出有名的説法,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仗就不好打。但是,支援軍這個名字是出兵支援的意思,既然是支援朝鮮,那麼,又是由誰派出去支援的呢?主體是誰?是國家嗎?那是不是還犯了與美國宣戰的錯誤?
黃炎培的看法顯然十分有道理,提醒的也及時,所以,毛主席大筆一揮,將“支援”改為了“志願”,志願的意思自然一目瞭然:前往朝鮮作戰的這支軍隊並不是新中國派出的,志願軍在朝鮮與美軍的作戰,也不是國家與國家的對立,而是民間的行為,這自然也就不存在中國與美國直接對抗乃至於全面宣戰的可能了。
所以,“志願軍”這一名字受到了參會所有人的一致認可,從此之後,集結在東北的數十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換上了我們熟知的志願軍軍裝,正式名稱也成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
所以,將入朝作戰的中國軍隊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看似多此一舉,但實際上卻極為必要。因為它直接限制了朝鮮戰爭的規模,將戰場侷限在了朝鮮半島,不但因此避免了中國和美國的直接對立,也避免了戰爭進一步擴大。
其實,朝鮮戰爭初期,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反應十分過激,與他們十分擔憂的第3次世界大戰有直接關係。當時美國政府甚至認為,朝鮮戰爭很可能成為第3次世界大戰的前奏,所以,為了提前佔據優勢,美國的應對和反應才十分過激。
如果當時中國公然以解放軍的名義派兵與美軍針鋒相對,很可能進一步刺激美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便美國政府並不願打第3次世界大戰,也很可能會因為形勢所逼迫,最終擴大戰爭規模,這對於中美雙方其實都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對於中國軍隊改名為志願軍的情況,其實也正中美國、英國等參戰國家的下懷。因為中國不願意戰爭擴大化,美國、英國等國家更不想與中國直接對抗。
尤其是對於剛剛結束第2次世界大戰沒多久,仍未徹底走出戰爭創傷的歐洲國家們而言,就更不願意在中國擴大戰爭了。例如,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發表了對中朝部隊使用原子彈的訛詐之後,他的聲明不但沒有嚇倒中國人民,反而引起了他盟國們的驚恐,西方國家紛紛發表譴責美國試圖擴大戰爭的行為。
英國倫敦也有76名工黨議員聯名致函當時的英國首相,聲稱:如果英國政府支持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的決定,他們將對政府投不信任票。所以很顯然,對於西方國家們而言,如果美國擴大戰爭,不但會將他們拖入戰爭的泥潭,也將直接影響美國先歐後亞的政策,這對於西歐國家們簡直百害而無一利。自然,擴大戰爭就不可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因此,當中國軍隊入朝作戰,並將美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在戰場上不斷被痛擊的美國軍隊紛紛叫嚷,他們遇到的根本就不是什麼志願軍,而是中國共產黨的正規軍時,即便對於志願軍的情況心知肚明,美國卻從未揭穿這一點。
因為,不願意擴大戰爭的美國故意視而不見,甚至在官方上直接承認了志願軍的叫法。而美國糾集的聯合國軍的其他成員,例如在戰場上吃了不小虧的英國、法國等國家更是宣稱:他們從來沒有與新中國作戰過。
所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名是十分巧妙的,它充分地體現了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高超政治智慧。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名字,在外交鬥爭中也將中國放在了十分有利的地位,完美地實現了限制戰爭規模的目標。
其實,“志願軍”這一稱謂並不是中國的首創,國際上早有志願軍的先例。而這些被稱為志願軍的軍隊,有的是名副其實的民間志願軍,有的則也與新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樣,本身就是政府派出的政府軍。
例如美國獨立戰爭之時,只有13個州的美國獨立軍,其實遠不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的對手。面對英國殖民軍隊的鎮壓,為了牽制和消耗英國軍隊的實力,當時英國的宿敵法國就曾向北美戰場上派出了一支由法國政府軍組成的志願軍。而這支法國志願軍,最終也幫助美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而距離朝鮮戰爭最近的“志願軍”,則是爆發於1936年至1939年之間的西班牙內戰,1936年,西班牙駐西屬摩洛哥軍隊發動叛亂之後,波及西班牙全境的內戰由此爆發,當時,在意大利、德國等法西斯國家的支持之下,叛軍首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叛軍發動了對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進攻。而當時的西班牙共和國政府正是由西班牙共產黨所領導的。
因此,面對法西斯和叛軍的聯合進攻,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和共產黨員紛紛組成志願軍前往西班牙與叛軍作戰。當時,有高達54個國家的反法西斯主義者採用各種途徑來到西班牙,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這些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志願軍組成了7個國際縱隊,總人數高達3.5萬餘人。
中國人也是志願軍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參加西班牙國際縱隊的志願軍中有100多名中國人,他們大多數是旅居歐美各國的華工和共產黨員。
所以,以民間的名義組成志願軍參戰本就是國際上早已有的慣例。中國軍隊以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參戰,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更何況,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是中國軍隊整建制地參戰,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名不副實。事實上,當時由於美國第七艦隊橫亙在中國台灣海峽,侵朝美軍又不斷的派飛機轟炸中國東北地區的城市,再加上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對於中國的掠奪和對於蔣介石打內戰的支持,早已引起了中國各階層羣眾的普遍痛恨。
當時的中國反美情緒極為高漲,抗美援朝戰爭本身就是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所以,當中央發出抗美援朝的號召之後,無論是解放軍內部的將士還是普通民眾,都紛紛響應號召,自願參加志願軍前往朝鮮與美軍作戰。所以,入朝的中國軍隊,無論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都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