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臣柏葰將被處斬,行刑前叮囑老婆:回家做好飯等我
自從唐太宗李世民開科舉考試以來,無數的平民子弟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了人生軌跡。科舉制度的興起無疑是對於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門閥制度的一種顛覆。但也直接的幫助朝廷籠絡人才。官學興起的時代,科舉考試也對統一民間學術思想有着極大的作用。所以歷代皇帝對於科舉考試都十分關心,但凡涉及科舉的相關政策都是嚴之又嚴。畢竟科舉考試乃古代維持封建統治的重要制度,所以也就十分嚴格了。但是科舉考試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實行嚴格管理的。在唐代剛開始科舉考試的時候,行卷、温卷之風大行其道。這對於設立科舉考試的初衷則是起到了很強的破壞作用。但是隨着科舉考試製度的不斷完善,到了宋代的時候就以閲卷和糊卷的方式來防止考試作弊。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不但有了更加先進的防作弊方法,同時還出台了更加嚴苛的法令以防止各級官員徇私舞弊。但是即便如此\\\"舞弊事件\\\"依然屢禁不止。
在清朝的時候有這麼一位大臣名叫柏葰,蒙古正藍旗人。從小就刻苦學習的他,終於年少成才早早地便考中了進士。因為其才,在朝中深受上級官員與皇帝的重視,於是節節高升。先後任職內閣學士,兼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兵部尚書等重要職務。咸豐八年更是蒙受皇恩被授予正一品的文淵閣大學士。如此升職遷的速度,讓眼整個大清朝也無出其右。但是學識的高低與品行的優劣似乎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歷史上的許多貪官也都往往是那些飽讀聖賢書的大儒。伯葰也一樣,其在位期間雖不像何坤那樣大肆斂財,但也憑藉其官職做了不少徇私枉法的事情。清朝的時候,合計官員之間上下打點,政商之間相互勾連成為了一種官場現象。每一個達官貴人後面必然有一位成功的商人為其打點仕途。
同樣在這些達官貴人們取得一定的地位之後也會相應的會反哺曾經幫其疏通仕途的商人,為其大開方便之門以作回報。於是\\\"送禮\\\"\\\"人事\\\"這些現象就在整個朝廷裏面大肆蔓延開來,但凡有想要獨善其身的官員也必將被斥之為異類。有時候就連皇帝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點伯葰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不幸的是,所開的方便之門卻觸及了皇帝的逆鱗,後來又遭到政敵的落井下石,終被斬首。鄉試揭榜引發的大案事情發生在咸豐在位時期。在一次北京地區舉辦的鄉試之後考生們對於揭榜的結果紛紛表示不滿。其中有一個叫作平齡的考生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原因不在於別的,正是因為平齡的身份乃是一名戲子。要知道在古代,戲子乃是下九流的身份,若是達官貴人們票戲倒也無妨。但是平齡卻是一名實實在在伶人啊。
一開始人們擔心是不是同名同姓,但是最終了解下來的結果是兩者為同一人。於是所有考生紛紛表示抗議。且不説一個戲子上考場是否有違大清律法,但就其無學無術也能恬居榜中便就是對那些寒窗苦讀的學子的不公。一眾考生情緒激昂地到官府鬧事。寫了狀紙,按手印,聯名將狀交到了京都衙門的府內。雖然京都衙門的御史有意平息此事,想要拖着不了了之。但奈何民怨極大,最終還是頂不住壓力將此事上報給了咸豐皇帝。咸豐帝雖不是一朝明君,但科舉考試乃國之大計。歷朝歷代都是皇權的逆鱗,所以當即就下旨徹查此事。而這件案子所涉及的主考官正是柏葰。
由於當時柏葰已經位居一品大員,即便皇帝下旨也要極為慎重。因此咸豐皇帝只好讓怡情王作為欽差來查辦此案。怡情王直到這件事所牽連的面廣,同時這等醜聞所涉及的事體甚大不敢怠慢。當即便查看了所有考生答題試卷。這裏説一下清代的科舉閲卷方式。清朝科舉在閲卷的時候基本是沿用宋代以來的做法,就是加上糊卷的方式。現將所有人的卷子用館閣體,再將名字全部用紙糊上。以進行盲審。可是當怡情王調閲了原始作答的試卷之後發現平的卷子只有稀稀疏疏的幾行字,明明沒有將卷子答完。而在寫的卷子上,分明就是一篇行文流暢的八股文啊。
發現如此重大的問題,怡情王當即將平齡打入大牢之中。可是平齡入獄之後沒多久便離奇的死亡。但怡情王並沒有放棄,有分別檢閲了其他幾十位考生的答卷,最後發現除了平齡之外還有許多考生也是一樣問題,由此看來在這次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十分嚴重。但是幾經折騰線索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又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有證據表明主考官柏葰曾收取了16兩白銀賄賂。當這個消息傳到咸豐那裏之後,咸豐皇帝大發雷霆。自己親派怡情王也都沒能查明事實,更何況自己所倚重的大臣柏葰也在其中。於是便將柏與一干涉案官員全部交由刑部審理。但是咸豐皇帝萬萬沒想到這正中了政敵的計謀。其實如果沒有這件事情的話,咸豐皇帝本已經打算冊封柏葰為軍機大臣。但是此事一出便只好作罷。
柏也認為去刑部之時走一個過場,最嚴重也就是貶謫外放。去往刑部之前還叮囑老婆:回家做好飯等我。但是柏萬萬沒想到的是刑部給出的結果是斬立決。當結果上報給咸豐後,他也只得表示同意。就這樣,咸豐年間的這位權臣僅僅因為區區16兩銀子便送了命。相比較於晚清時期的那些貪官,16兩銀子真的是微不足道。但是柏的過錯是十分致命的,身為朝臣不顧律法,觸及的可是歷代皇帝都機會的逆鱗。柏葰最終有這般結局讓人錯愕,但是其咎由自取。而這樁案件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戊午科場案\\\"。文/朱竟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9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