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劍究竟起於何時?司馬遷給出答案,揭示春秋戰國名劍發展史
劍源於何時,先秦史籍中記載極少。銀雀山漢簡中的《孫臏兵法•勢備》中有“黃帝作劍”的説法,但許多學者認為這是附會之論。根據考古資料,商代末期已經開始出現青銅劍。西周初期也有青銅劍,這不但有出土的實物,而且也有史料的記載。
《逸周書•克殷解》有這樣的記載,牧野之戰後,周武王進入朝歌,到達封王的宮殿‘“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錢,折縣(懸)諸太白。”文中的輕呂,司馬遷認為是劍。在《史記》中關於這一段的記載是“擊以劍”,且隨後有“散宜生、太顛皆執劍以衞武王”的語句,這説明司馬遷認為西周初期是有劍的。
春秋戰國時期,劍的形制有了較大發展,西周時期的一些形制已非常少見,如直柄直刃劍等,一些新形制的劍開始出現。《中國古代兵器》一書將東周時期的劍分為扁莖、脊莖、筒莖和柱莖四種。馬承源先生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一書分的更為詳細,書中將東周時期的劍分為四類。一類為薄臘無格圓莖,有薄臘圓莖短體式、薄臘圓莖長體式和薄臘鋭下圓莖式三種。二類為無格斜從扁莖,有無格斜從扁莖式、無格凹脊扁莖式和無格凹從狹前愕扁莖式三種。三類為厚格,斜寬從狹前愕厚格圓莖式,斜寬從狹前愕厚格圓莖有箍式和斜寬從厚格式三種。四類為薄格,有長臘斜寬從狹前愕薄格式和短臘斜寬從薄格式兩種。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變化最顯著的就是劍身變長,從無格到有格,劍身變長擴大了劍的斬擊範圍,格的出現提升了刺的效果,使劍的功能趨於完善,開始實現從“防檢非常”的衞體兵器向進攻型兵器的轉變。
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劍是出土於江蘇邱縣大墩子的一把帕巖玉製環形短劍,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史籍中關於吳越青銅劍多有記載,如《越絕書》外傳《寶劍》記載“越王句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風吹斷髮,削鐵如泥”,《戰國策。趙策三》記載“夫吳幹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匝”,《莊子•刻意》中説“夫有幹(吳)越之劍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吳越春秋》記載當時的相劍名家薛燭對吳越青銅劍的描述是“光乎如屈陽之華,沈沈如芙蓉始生於湘。觀其文,如列星之芒;觀其光,如水之溢塘;觀其色,渙如冰將釋,見日之光。”《史記•吳世家》中記載“季札掛劍”中的劍也產自吳越地區。
吳越地區的野戰方式與中原地區有很大不同。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原列國爭戰以車戰為主,遠距離殺傷的弓箭和戈、矛、戟等長柄武器是軍隊的主要裝備,使用短劍相互搏殺的是相當有限。吳越地區多林莽河湖,更宜於步兵作戰,劍無異於是最為適合的兵器,因此這一地區對劍的需求量大,發展的程度也更高。
所以今天的越王勾踐劍也被很多專家認為是劍的始祖之一,也是第一把成熟的寶劍。
參考資料
【1】《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