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昆明翠湖畔的楊文襄公祠大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名世五百年,文武經綸,公真不朽;故鄉七十里,湖山俎豆,神其來歆。”在安寧温泉的環雲巖上,至今還有前清狀元袁嘉穀所題“楊文襄公故里”六字,楊文襄公,説的就是明代兩度入仕內閣的首輔宰相楊一清。

文采斐然,心繫故里的三南居士

楊一清,1454年12月24日生於廣東高州府化州,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晚年自號“三南居士”,漢族,祖籍雲南安寧,滿腹經綸,年少致仕,18歲便以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曾任陝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陝西馬政。後又三任三邊總制。一生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內閣首輔,被贊“出將入相,文德武功”,盛名遠揚,可與唐代名相姚崇相媲美,而楊一清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文武兼具官員。

「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楊一清晚年自號“三南居士”,是因為他常説生在雲南、長在湖南、老於江南。雲南安寧温泉的正南方一公里許,便是楊閣村,楊一清的故鄉就在這裏,因為楊一清官居內閣,楊閣村因此得名(今羊角村,康熙高鉁纂《安寧州志》稱“羊腳村”)。村落西北毗鄰螳螂川,馳名天下的“天下第一湯”温泉在不遠處,風景旖旎。過了大小楊柳莊,再沿螳螂川順水而下,就到楊一清祖居的楊閣村了,這已經到安寧州温泉裏面了,螳螂川流到此處,一轉身向西奔流,然後又再次扭頭向北,形成了一個S形成的河道。

螳螂川中有一塊中空的巨大奇石,在水流的衝擊性下傳出潺潺的聲響,從遠方聽起來彷彿鐘響,這就是石淙。石淙有門,能進出,裏面有人工雕刻的石桌、長椅各一個,據説這就是楊一清幼時期唸書的“寶地”。

「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意氣風發的楊一清回到雲南安寧家鄉,祭祖墳、會宗族、立宗盟,這一次的回鄉,不僅讓以他名字命名的楊閣村名噪一時,更因在螳螂川邊看到一片五色石巖雄峙,下有數個巖洞貫通其中,對此美景,流連忘返,將此地命名為“石淙”,從此自號為“石淙”,並建“石淙精舍”自居,又著《温泉遊記》,將安寧的温泉和石淙勝景載於文中。又請當時的文壇領袖,同為首輔的李東陽寫下《石淙賦》,另一位內閣大學士費宏也寫了《石淙辭》,讓安寧的奇景,為人津津樂道,一時間,雲南安寧温泉名動天下 。

今天,來到那片後來被命名為“環雲巖”的腳下,看着楊一清之後歷代名人的摩崖刻字,不由想起這位傑出的雲南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巨大的影響力,也因此感嘆這位名震天下的名臣重回故里時的盛況。

天賦卓絕,年少盛名的澧州神童

楊一清出生後,其父楊景給兒子取名“一清”,以符名言“聖人出,黃河清”的意境,希望兒子可以“一清社稷”的願景積極入世自我勉勵。也因中後期的明朝,宦官當權,朝綱敗壞,社稷混亂,楊景也希望兒子以唐詩“冰壺見底清”之義,一生清清白白做人。

年幼的楊一清天賦卓絕,過目成誦,兩歲時其母畫地為字,於襁褓中教之,就能一見不忘,被當時的人們成為“神童”,但父親楊景並未沉溺於兒子年少盛名的美譽中,他堅信聰明的孩子既是“受之於天”,更是“受之於人”,天賦之外,更需勤勉,每日陪兒子讀書學習至深夜,或教吟詩作對,或陪着兒子慢跑朗讀詩文,既鍛鍊身體又熟悉了詩文。

在父親楊景的嚴格管教之下,楊一清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博覽羣書,通讀了四書五經,凡經史百家,典章文獻無所不看,七歲的時候就能一氣呵成寫出好文章,八歲已是過目不忘,滿腹經綸,被地方長官視為“澧州第一奇童”,十歲時,便因當時的地方官員保舉,由地方政府推薦到中央翰林院讀書,並未辜負父親“聖人出,黃河清”的期許。

「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楊一清作品

十歲的楊一清進入翰林院第一天,就因為神童的美名而引人注目,老師們決定出題考驗他,驗證楊一清是否是真才實學,便出題:“楊花亂落,眼花錯認雪花飛”,楊一清答:“竹影徐搖,心影誤疑雲影過。”翰林老臣們皆稱“此子可教”。

覲見當時的成化皇帝時,皇帝得知楊一清向以“神童”馳譽鄉里,也有意試探其才華,親自試詩賦五篇,楊一清下筆立成,文采斐然,皇帝深為嘉許,又即興口出一聯:“一間茅屋兩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楊一清不假思索脱口而對:“九重金鑾一天子,會十八學士,讀《四書》、《五經》”。皇帝大悦,稱讚説:“滇人善聯”,這是雲南人第一次被皇帝盛讚,“滇人善聯”的美譽,自此流傳。

楊一清的才華備受皇帝重視,親自從內閣擇師教之,指定湖南籍狀元黎淳作他的導師。黎淳不僅是狀元,更是當時朝廷聲名卓著的文豪才子,二人情如父子,誼同鄉親,在黎淳的悉心教導下,楊一清的學業得以突飛猛進。

此後,楊一清的經歷更是讓人歎服,十四歲的楊一清參加鄉試時,其父楊景陪同,不知情的人還誤以為是楊景參加考試,得知是年僅十四歲的楊一清時,還笑着調侃,不料楊一清鄉試摘得第一名,後春闈會試順遂,十八歲時應試成化八年壬辰科得中進士,被皇帝欽點為中書舍人。

出將入相,四朝元老的一代清官

十八歲的楊一清步入政壇後,便開始了他長達五十餘年的致仕之路,經歷成化(明英宗)、弘治(明孝宗)、正德(明憲宗)、嘉靖(明世宗)四朝,宦海沉浮,三次出任督撫,執掌西北軍務,兩度出入內閣,執掌中央,是正德至嘉靖年間不少國家大政的制定者,影響明朝政局數十年之久。一生歷任中書舍人、山西提學僉事、陝西提學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都察左都御使、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最後進為首輔內閣大臣,可謂是外則為將,內則為相。

更為人稱道的是,楊一清用計剷除了禍害朝綱的宦官劉瑾。當時的正德皇帝不喜朝政,貪玩成性,宦官劉瑾投其所好,深得正德皇帝的寵信,朝政漸漸旁落到劉瑾手中,劉瑾利用權力大肆斂財,整個明王朝一時烏煙瘴氣。楊一清便利用劉瑾與另一個宦官張永的矛盾,説服張永收集劉瑾的罪證,向皇帝檢舉揭發,正德皇帝大怒,判處劉瑾凌遲,抄了劉瑾的家後,抄出黃金37萬公斤,白銀805萬公斤,而明朝亡國時皇宮國庫也只有白銀200萬公斤,可見劉瑾的貪婪。可以説,剷除劉瑾這個禍害,肅清朝綱,楊一清功不可沒。

楊一清為政通練、性情寬和,處理政務辦公上一絲不苟,據史載,他一夜能寫10份文書,沒有一句廢話。而在吏部尚書任上,積極為劉瑾所陷害的官員平反,任人唯賢,並按官員們的不同能力派任,為明朝選出一大批為國家社稷有貢獻的朝臣,後又因慧眼識人,選用尚書靳貴,被提拔為少傅、太子太傅。其闡述在京畿內設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織造等擾民事情,皇帝十分重視,後因病乞歸,明武宗大力挽留,最後只同意楊一清致仕回鄉,不允歸田,後來明武宗南巡時專程到楊一清府,與其通宵達旦,君臣歡飲,楊一清適時闡述巡遊對老百姓造成的負擔,明武宗大受啓發,取消江浙等地的巡遊。

而他三次擔任“總制三邊”之職時,潛心研究兵法防務,根據三邊地勢險惡的特點,修浚牆塹,增設衞所,在防線沿途修築墩台、暖樵及橋樑,增補兵力,利用流民開發西北邊陲,對西北軍政機構和官吏隊伍進行調整。實戰中,楊一清在馳援固原等戰鬥中,多次出奇制勝,擊敗敵人。安化王朱寘鐇謀反,也是在楊一清指揮下得以迅速蕩平,正因為楊一清屢建奇功,一度被明朝正德皇帝稱讚為“明朝郭子儀”。

楊一清在長達五十餘年的官員生涯中,留下了許多著述,如《關中奏議》、《督府奏議》、《綸扉奏議》、《吏部獻納稿》、《吏部題稿》、《文襄石淙集》、《通家雜述》等等,這些著作文采錦繡,邏輯清晰,更在國計民生、整治邊防、革除弊政等方面,不僅一針見血的點名弊端,也提出了許多適用的建議,為後來的清朝在吏治、防務等方面留下了可供借鑑的典範,可見楊一清在治理國家方面的卓越才能。

清朝名臣張廷玉曾在《明史》中稱讚楊一清“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羽書旁午,一夕佔十疏,悉中機宜。人或訾己,反薦揚之。惟晚與璁、萼異,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然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雲。”

供稿:温泉街道

美編:魏圓 審核:付文文

發佈:安寧市融媒體中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1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文安寧」“出將入相”的明朝閣老楊一清故里—楊閣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