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以下簡稱“教博會”)首期衞星會議系列活動在雲端圓滿舉辦,其中一場別開生面的線上辯論賽備受矚目。這場題為“提供課後延時服務,主要應該依靠社會力量還是依靠學校力量?”的線上辯論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和上海市靜安真愛夢想教育進修學院聯合發起,由上海靜安真愛夢想教師進修學院主策劃,從“小切口”討論課後延時服務會給校內外教育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引發大家再度思考“雙減”政策背後的改革深意。
本場辯論分為正反方發言、自由辯論、雙方總結陳詞、嘉賓點評四個環節。4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夢想校長”擔任本次辯論賽的辯手。正方的辯題為“提供課後延時服務,主要應依靠學校力量”,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魏風小學凌建紅校長和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第四小學的肖萍校長為正方辯手。反方的辯題為“提供課後延時服務,主要應依靠社會力量”,辯手分別是來自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第四小學的三郎斯基校長和來自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的葉志青校長。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和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潘江雪擔任點評嘉賓。主持人由上海市靜安真愛夢想教育進修學院副理事長韋玲擔任。
主持人開場之後,雙方首輪對陣就進入了緊張而激烈的節奏。
正方一辯凌建紅校長開篇立論,課後延時服務是國家“雙減”政策之下學校教育“提質”的具體行動目標,回應教育部“要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後服務主渠道作用”,旗幟鮮明地指出課後延時服務主責在學校、管理主體在學校;她又從課後延時服務的屬性強調,學校在國家課程與課後服務內容(作業輔導、社團活動、興趣培養、心理諮詢等)中的強鏈接作用,以及學校對學生的學情掌握、針對性輔導、學生安全管理的天然職能。
反方一辯葉志青校長針鋒相對,從課後延時服務“經費來源需要社會化、服務人員供給需要市場化、課程提供需要多元化”的角度,抓住正方立論中的盲點,提出提供課後延時服務主要應該依靠社會力量。
正方二辯肖萍校長早有準備,力陳社會力量參與課後延時服務的各種弊端,強調了學校在落實課後延時服務方面的優勢。學校是實現“學生全覆蓋”的實施主體,是“五育並舉”的實現主體;在管理上有長期可持續性的特性;在師資水平和政治覺悟上有保障;作業輔導有銜接和針對性等等。最後,她在消除家長焦慮、實現教育公平、最大化保證全體學生身心健康方面再次強化學校的主體優勢。
雖然是在線辯論,但激辯的氛圍迅速升温。三郎斯基校長作為反方二辯毫不示弱,批駁正方論述中的偏頗之處,她認為只談學校或社會機構的師資條件、場地、設備的保障而忽略課後延時服務的對象——學生,僅以人力物力為中心點來闡述課後延時服務的落實存在偏頗。課後延時服務的主體是學生,需要考慮課後延時服務的最終作用是服務於學生的長遠全面發展。以學生為出發點,三郎斯基校長指出課後延時服務最終需要關注學生髮展的最大可能性,僅靠來自學校自身的力量是否是實現學生能力發展的最有利方式?她介紹了藏區的學校依舊存在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的現狀。從為學生髮展提供最優化選擇來看,藏區學校的課程門類、課程的專業化師資、師資的穩定性方面也面臨很大挑戰。從學生能力培養的深度延展來看,她強調課後延時服務是國家課程的延伸和補充,一方面教師如果不能把握好這兩者的區別,可能會導致教學的單一;另一方面,基於學生興趣愛好能力的拓展性培養,僅憑學校力量難以與社會教育資源深度融合。她以藏區學校進行課後延時服務需要最大化結合學校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為例,説明了學校服務的有限性。三郎斯基校長的舉例雖帶有地域特性,但直擊課後延時服務的本質,緊扣學校的侷限性,讓大家瞭解到在課後延時服務中,社會力量能發揮的彌補作用和優勢功能。
接下來,進入扣人心絃的自由辯論階段,正反方隊伍更是慷慨激昂,氣勢如虹。正方二辯肖萍校長再攻對方的論述漏洞,質疑反方二辯:“課後延時服務要實現學生全覆蓋,社會力量中能提供服務的教師的佔比有多少?社會力量提供服務的管理、准入、評估由誰來執行?”反方二辯三郎斯基校長從辯題的“主要”一詞入手,強調課後延時服務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強調社會力量“能滿足服務的寬度、廣度、深度”,以此詮釋其“主要力量”的地位,她機智地扭轉爭鋒點,獲得直播平台觀眾的頻頻點贊。
反方一辯葉志青校長分享了深圳課後延時服務經費分配政策,他提到深圳向社會採購課後延時服務的佔比是60%。他接着反問來自中西部的兩位正方校長:“如果學校沒有提供給教師課後延時服務經費,課後延時服務能否開展好?”正方一辯凌建紅校長沉穩應變,她強調課後延時服務是在放學後,已有國家政策出台的經費以及來自學生家長繳納的費用,在這個保障機制下,學校更應該堅持育人主陣地不動搖,由此還提到過多社會力量的介入,在資本的市場化運作之下可能出現教材風險、師資風險、輿論管控風險等。
待正方一辯正要發起“反攻”時,主持人提示活動即將進入雙方總結陳詞階段。正方表示只有依靠學校力量,才可能最有效、最大化去解決課後延時服務中的統籌管理、質量監管、場地使用、資源配置、課程開設、安全保障等問題。可以允許一些必要的社會力量介入,但是教育的主陣地是不能動搖的,一定是在學校的統籌管理、監管、共管共建的基礎下達到的共治。反方再次強調課後延時服務的主體是學生,提供服務的社會羣體是多元的,經費來源核算是社會化的。從共建共治的角度,反方認為其他社會力量要明顯高於學校老師的力量,這樣才能更好推動學校課後延時服務做實,從長遠發展質量來看,一定要引入市場競爭淘汰機制才能將課後延時服務做優。
辯論環節結束後,主辦方在直播平台發佈了投票鏈接,邀請觀眾對正方和反方進行在線投票。
在投票過程中,主持人邀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和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潘江雪對正反方的發言做了精彩點評和總結。
劉堅院長首先肯定了辯題選取的巧妙和正當其時,“雙減”政策引發全社會關注,發達地區和非發達地區的學校都共同關注這個話題。他提出在國際學術界已經形成共識達60年之久的一個研究發現,就是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孩子自身,三分之一在學校,還有三分之一在家庭和社區”。劉堅院長所帶領的團隊在全國開展持續了18年的大規模跟蹤調研,調研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的發現。進而他提出三個呼籲:首先,教育從長遠看是一個社會問題,要滿足孩子成長髮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合力;其次,在全球疫情蔓延、國際環境日趨緊張的背景下,黨中央依然要強力推行“雙減”,背後的深意值得追問。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建國70年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學生們的知識系統性、解題能力的熟練度得到國際認可,北京、上海、浙江的學生參加PISA測試也有良好的成績表現,但這是不是表明中國的基礎教育就是全球第一了?成績第一,是不是意味着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性、社會責任感等就真的全球第一了?如何把人力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中國的基礎教育該如何支撐我們國家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發展?最後,他呼籲這個話題的討論值得進一步持續進行,希望全社會能共同思考“雙減”到底意味着什麼?“雙減”絕不是課後延時服務、作業設計和佈置這樣簡單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如何真正讓孩子們有全面健康地發展、關係到民族復興偉大道路的問題。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潘江雪提出,很多省份在“雙減”政策出台之前,已經開始做課後延時服務。她基於四位校長的發言,結合各地現有的做法,將課後延時服務歸結為三種運營模式。第一種是市場經濟模式,像廣東這樣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課後延時服務由政府主導,學校引入第三方機構(社會力量),部分費用由家長來承擔。第二種是偏計劃經濟模式,有的以學校為主責、整合校內資源(有的學校引入志願者團隊)來實施課後三點半服務,如山西運城;有些費用的承擔主體或是地方教育局或是地方財政,像北京、上海等財力比較好的地區就採取了這種方式。第三種是混合市場模式,學校整合資源,內容由社會力量來提供。
潘江雪認為,沒有哪一種方式能適應中國這麼廣袤的地區。完全由財政包乾,一年、兩年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足以支撐下來,但是如果變成可持續的方式,很大概率上也只有部分有財力的地區才能實施。從課後延時服務開展的持久性來看,學校經費承擔和教師專業成長的訴求都將面臨極大的考驗。
因此,潘江雪再次呼籲,希望大家思考課後延時服務背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國家用普惠的方式讓孩子們去享受更豐富的教育內容,這個豐富的內容可能也需要學校開放校門,讓社會力量進入其中,幫助學校共同承擔一些教書育人的責任,同時減輕家庭的負擔。她相信在未來加強校外培訓監管逐漸形成規範之後,在課後延時服務領域會形成一個校內校外、政府和市場相互配合的、比較健康的教育體系,學校提供的可能是場地以及一些基礎的託管服務,校外社會力量可能會帶來一些有特色的服務,加強這樣的合作也許是未來可以期待的一種趨勢。
兩位嘉賓從對辯論的點評引申到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校內外教育格局變革調整的深入思考,將課內教書育人和課後延時服務的話題與基礎教育未來的發展改革路向緊密相連,再次提升了辯題的討論高度。
最後,主持人韋玲宣佈了觀眾投票的結果,反方的兩位校長最終獲勝。至此,第六屆教博會衞星會議本場辯論賽在全員在線視頻合影中圓滿結束。
此次活動聚焦“雙減”政策下課後延時服務的現實問題和挑戰,為學校提供了很好的發聲平台。來自全國不同區域的校長辯手們,以各自獨到的觀點和獨特的地域教育特色為觀眾們帶來對政策落地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實踐感受和理性思考,雙方辯手直擊現實教育問題和痛點,唇槍舌戰,妙語連珠,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思想碰撞和思辨盛宴。(文/秦紅宇 姜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