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代之前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窪地嗎?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經典

近年來我國田野考古工作進展很快,特別是一大批三代以前的重要遺址的發掘整理,使得我們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國各文明中心的狀況有了更多的瞭解。距今4000—500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城邦林立、部族爭雄,萌芽中的華夏民族正在從矇昧走向文明:

在今天的江浙地區,良渚那宏偉浩大的水利設施、精美絕倫的玉器顯示此時的江南文明已經發展到極高的程度,絕非印象中的一片蠻荒;“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在四川盆地的核心成都平原上,規模驚人的寶墩古城拔地而起,顯示出當時生活在此地的部族已經擁有極高的組織力度和動員能力;而僻處西北榆林的石峁遺址,更是橫空出世、石破天驚,這座戈壁中的石頭壘砌而成的巨大城市,幾乎顛覆了人們對史前華夏文明的傳統認知;此外還有湖南湖北那十幾處由高聳的夯土城牆構築的大型城址,揭示出兩湖區域的古代文明也同樣輝煌燦爛。可奇怪的是,在五千年前的中原,公認的華夏文明中心地帶,這樣規模的古城卻從未發現,難道此時的中原竟是文明的窪地嗎?


良渚遺址模型

就以中原龍山文化的代表——登封王城崗遺址為例,其上限應該相當於夏代早期或更早,但其規模不超過30萬平米,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另外相當於夏代早期的新砦遺址規模略大,還出土了少量小件青銅器,被推測為夏代開國之君啓的都城,不過和上述幾處大型遺址相比,中原的這些古城就完全不夠看了,遠遠沒有王者之都的氣魄。另外這兩年宣傳得很響亮的雙槐樹遺址,媒體將其冠以“河洛古國”的高大上名頭,可它不過是一處仰韶時代常見的環壕聚落而已,所謂列成北斗九星形式的陶罐更多是媒體的演繹,其整個規格要達到國都甚至古國的程度實在勉強。唯一有王都氣派的應該只有山西的陶寺遺址了,不過這一遺址的地點已經在中原之外了。


那麼三代之前的中原真的是落後的嗎?我的猜測有:其一,中原曾經存在過等級更高的城邦遺蹟,但是這一區域開發極早,而且經過頻繁的戰亂,也許戰爭的勝利者將失敗一方的文明遺蹟一掃而空,導致我們現在很難找到更多的遺存;其二,中原文明部族不擅長營建城池、雕琢器物,但是武力十分強大,以武力征服四方,成為了周邊邦國的盟主,然後吸收臣屬部族的精華,最終發展成輝煌的華夏古文明;其三,三代之前中原曾有過大的災難,將這一時期的古文明破壞殆盡,大禹治水的傳説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這一慘痛劫難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