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船王,香港大富豪包玉剛,如何發家致富?他結局如何?
包玉剛(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名起然,浙江寧波人。華人世界船王 。
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後入吳淞商船專科學校。1937年輟學,供職中央信託局衡陽辦事處,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未幾,任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後,改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任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1949年初至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經營進口貿易,為大陸裝運進口鋼材、棉花、藥品等緊缺物資。1955年創設環球有限公司,經營印度至日本間煤炭運輸。次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為國有,運費大漲,獲資甚豐,遂購置新船,擴展業務。繼與日本造船業、金融業、香港匯豐銀行等合作,漸著聲航運界。1967年中東戰爭石油危機中擴大船隊,1970年改為環球航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創設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
1978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達到了頂峯,穩坐世界七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財團之一。至1981年底,擁有船隻210艘,總載重噸位2100萬噸,睥睨羣雄。美國《財富》和《新聞週刊》兩雜誌把他稱為“海上的統治者”和“海上之王”。 後又於紐約、倫敦、東京等地設立10多家子公司、代理公司,還兼營地產、碼頭倉儲、公共交通等業,歷任國際獨立油輪船東協會、亞洲航業有限公司、世界航運及投資公司、世界海事及陸豐國際(投資)公司主席等職。1976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予勳章、獎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
1918年11月10日,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儘管他事務繁忙,但卻對子女非常嚴格。由於家庭還算富裕,他決定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着悠久的商業傳統,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寧波幫。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但自從跟其父到鎮海後,他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這裏,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13歲那年,父親送他到上海求學。到上海不久他就一頭扎進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前身)學起了船舶。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到了重慶。在這裏,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自做主張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1938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託局保險部工作,憑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裏積累的經驗,在7年短短的時間裏,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面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在這個方面沒有興趣,親友對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剛與父親一起攜着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另闖天下。開始的時候做些小生意,積累了點錢,但接下來幹什麼呢?
包玉剛想起了童年對海的嚮往,於是提出了海運的主意。母親勸他,“行船跑馬三分險”,搞海運等於把全部資產都當成賭注,稍有不慎,就會破產,父親認為,香港的航運業已經十分發達,競爭相當激烈,而包玉剛對航運完全是門外漢,憑什麼經營航運?但包玉剛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運輸業謀求發展。他一面繼續做好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説服工作,一面四處瞭解有關船舶和航運的情況,認真研讀有關航運和船舶方面的書籍。
包玉剛終於可以一圓自己的海上之夢了!雖然這個路程十分艱難,而當時他已經37歲了。
開始的時候,資金不夠,在朋友的協助下,籌集了70多萬美元,包玉剛專程到英國買回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雖然這艘船很破,但包玉剛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取名叫“金安”,這艘船就是事業的開始。1955年,包玉剛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並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採取長期出租的方式。
這是一個冒險的決策,因為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準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與他們都不一樣,他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把自己的船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準卻要低得多。許多人都在嗤笑這個不自量力,不懂規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剛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對人説:“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他謀求的是長期則穩定的收入,這是放眼未來的一種經營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事實上,就是這種穩紮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於其他的船主,最後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
平身傳奇
埃以戰爭爆發,由於蘇伊士運河關閉,貨物積壓嚴重,海運業務十分興旺,別人勸包玉剛趁此機會大賺一筆。但獨具慧眼的包玉剛仍然按照舊的租金為東南亞的老僱主運貨,以避免與實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競爭。果然,十幾年後,埃以休戰,西方大批商船無事可幹,還要耗費驚人的費用去維修、管理。而包玉剛的船仍然穩紮穩打地立足於東南亞,業務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剛想把他的租船業務擴展到英美石油公司,雖然這些大公司把價格壓得很低,但因為時間長,看起來好像很吃虧,其實中間有着很大利潤,就這樣,包玉剛穩中求勝,在海運這個充滿風險的行業中脱穎而出。
有了雄厚的資金來源,有了良好的經營方式,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74年,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在美國曾拜訪了包玉剛,風趣地對他説:“搞船隊雖然我比你早,但與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80年,環球達到巔峯,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國外報紙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包玉剛,用的標題是《比奧納西斯和尼亞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棄舟登陸 在海洋上,包玉剛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他並不滿足,70年代,他決定逐步把重心轉移到陸地上來。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于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這就是著名的“九龍倉”之戰。
在當時,“九龍倉”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資企業集團之一。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暗中購入了大量“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屬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宣佈,已控制了約30%的“九龍倉”股票。而怡和財團屬下的另一個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約20%的“九龍倉”股票,形勢對怡和財團明顯不利。為了保住“九龍倉”,置地公司氣勢洶洶地調動了大批資金,以100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想把包玉剛從“九龍倉”中擠出去。包玉剛面對強敵,沉着應戰,奇蹟般地在三天之內調集了21億元現款,只花了兩個小時,便使“九龍倉”股份增加到49%,徹底控制了這個企業。一向看不起華人資本的置地公司,不僅沒有爭得“九龍倉”,還傷了自己的元氣。
這次戰役轟動了整個香港,大長了華人志氣,打擊了英資財團的囂張氣焰,包玉剛在談笑之間,調集了20個億的事情,也成為一個傳奇。
1985年,包玉剛又以5億新加坡幣奪得英資集團會德豐股權,成為繼李嘉誠入主和記黃埔之後,奪得英資四大洋行的第二個香港人。1986年,包玉剛又一舉收購香港另一個發鈔銀行渣打銀行14.5%的股份,成為該行最大的個人股東。船王“棄舟登陸”創造了又一個奇蹟!
至此,包玉剛的海上王朝和陸地王國都達到了頂峯。他的財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説他曾經考慮買下一個國家。他自己也開玩笑説:“我不願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財產,因為害怕由於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臟停止跳動。”
但是有多大的成功,就會付出多大的辛苦,同一切成功的人一樣,包玉剛之所以能夠稱王於海上,是因為他刻苦鑽研、勤奮不已,有極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海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千頭萬緒的航運經營知識。包玉剛又是半路出家,怎麼就變成了專家,包玉剛的回答很簡單:“看看書嘛!”僅僅幾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寓意卻是十分深刻的。包玉剛好學不倦是出了名的,就是靠這種精神,永不疲倦,永不停滯,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香港擁有船舶450多萬噸,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航運中心之一,而這些發展是與包玉剛對航運事業的貢獻分不開的。由於他在國際船運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國首腦和大企業家的關注和讚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封他為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巴西總統、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級勳章。這是世界上任何大企業家都未曾獲得過的殊榮。英國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請他到別墅赴宴,詳細詢問他的經營方法。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舉行就職典禮時,特邀包玉剛作為貴賓參加。他的電話可直通白宮,隨時可與美國總統對話。
儘管這樣,他卻是一個樸實無華的人,一個勤儉節約的人,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和親屬的生活過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許家屬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能買一雙鞋,他從不讓孩子參加香港“富翁環球遊覽團”……他一直遵循着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
1991年9月23日,包玉剛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3歲。引起了世界巨大轟動,他的死去,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