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前言

漢光武為了加強君權,削弱、分散相權,採用了三公鼎立制度。與此同時,也採用並進一步發展了西漢以來的尚書制度。仲長統稱漢光武“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章懷注:“台閣,謂尚書也。”“備員”之説,雖有很大誇張,但尚書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卻是事實。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漢光武 畫像

當時的尚書為什麼得到發展?

有人認為這是漢光武嫌三公權重,有意收其權交近臣尚書。恐不確。説漢光武有意防範大臣,包括三公,這是對的,他存在收三公之權交尚書的指導思想,卻無史料根據。據萬斯同《東漢九卿年表》,漢光武一代尚書令,可考者六人:郭及、侯霸、韓歆、申屠剛、馮勤、郭賀,《後漢書》俱有傳。另有一陸閎,萬表失考,見《後漢書獨行陸續傳》。

比起西漢的尚書來,他們的權力進一步擴大,這有記載;至於説漢光武有意收三公之權交給他們,卻一點影子也沒有。許多史料表明,漢光武明確的指導思想,只不過是防範大臣,要把權力緊在自已手中,“政不任下"”。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後漢書

同時他又不相信公卿大臣能把事情辦好,往往要到自己身上來,“代有司行事”,也就是史書上評他的“躬好吏事”。這樣更使權力進一步集中。然而這一高度集中之權力的行使,又不能不通過具體機構,於是原在他左右,基本上是辦理具體事務的尚書機構,任務增加,權力擴大,便是很自然的事。也就是説,“事歸台閣”如果不機械地理解的話,可以説是事實,但它並不是漢光武的目的,而只是“政不任下”,“總攬權綱”的必然結果。對以上論點,試考證如下:

關於漢光武有意削弱三公權力和“躬好吏事”,而集大權於自己手中的材料,突出的有兩條。一條是《後漢書·朱浮傳》:“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驗,然後黜退。帝(光武)時用明察,不復委任三府,而權歸刺舉之吏”。所謂“權歸刺舉之吏”,是就州牧“有所劾奏,(光武)便加退免,復案不關三府”,亦即中間沒有三公幹預,刺舉被批准可能性加大的意義而言,其實,從另一方面説,便是剝了三公這一復案權力,而直接集權於漢光武手中,這和權歸刺舉之吏的説法是一致的。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申屠剛傳》人物傳記示意圖

另一條材料是《申屠剛傳》:“時內外羣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羣臣莫敢正言。”這不但説明漢光武極力攬權,一般歸三公管的選舉,他攬得過多而且説明在他親自選舉之後,具體辦事人員是尚書,所以才會在這地方提到他對尚書要求很嚴,甚至加以捶撲牽曳的問題。關於後一點,對漢光武偏信刺舉之一事,指出其病是“下以使者(史)為心,面使者以從事為耳目(指聽信州從事的報告),是為書之平,決於百石之吏(州從事秩百石)”其所以前面稱“下”,而後面換為“尚書之平”,除了避免刺激漢光武的因素之外,就因為批准州收之奏雖為漢光武,但具體辦事,下語令免二千石長更的乃是尚書。

關於這一問題,再舉明帝時一例。《後漢書·鋪離意傳》“時詔降鬍子,尚書案事,誤以十為百,帝見司農上薄,大怒,召郎,將答之”這更具體表明,賜黔的是皇帝,而下達到外朝大司農前,是通過尚書傳話、辦事、下詔這樣一來,表面上似乎是收三公之權交給尚書。特別是漢光武為防範大臣,還不設領尚書事,也很少設西漢那樣往往由秩二千石加待中等而成的中朝官,就是説,既無輔政之臣,也少謀議之臣,攬權之後,有了疑難問題,有時便得就近依靠尚書。《馮勤傳》:給事尚書,漢光武使“典諸封事。勤差量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勢豐薄,不相逾越,莫不厭服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按漢代官制,冊封之事本歸九卿之一的大鴻臚掌管,而由大司徒監督。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馮勤 畫像

照説漢光武只需等大鴻臚、大司徒報上來審批,一般照準就行了。現在大概漢光武認為這個事情很重要,干預頗多:對上報文書不輕易批准,或自己主動提出封拜某些列,又不和三公商量,直接下達詔策。在這過程中,具體事情如“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勢豐薄”,勢必難以樣樣過問,於是讓身旁的馮勤專門負責,提供材料以至具體方案,也就毫不奇怪了。

所謂“不厭服焉”,就是説經過渴參,漢光武批下去成主動下達的封解文書,公大臣都沒有話説。很清楚,這不是漢光武有意收三公之權交給尚書。從指導思想看,他只是想收三公之權歸自己,而不得不以尚書為工具。所以才會對他們動輒“捶撲牽曳”,視若僕役。

還有一證。就是漢光武挑選尚書,由於只要他們辦具體事務,並沒有以他們代替三公之意,所以標準只是“明習故事”,長於吏職,而不考慮他們處理重大政事的水平,因為大事得三公商議,而由漢光武總攬。《韋彪傳》:章帝時上硫稱:“天下樞要在於尚書,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慧,類無大能。”其實,早在漢光武時已開此風,如馮便以“郎中”身份“給事尚書”。這是漢光武只看重尚書擅長吏事的指導思想決定的。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韋彪 東漢大臣 畫像

當然,尚書在辦理具體事務過程中,有時也參與某些謀議,都或多或少會影響漢光武最後決定。如前面提到漢光武疑大司徒侯搞朋黨,賜霸書殺氣,使尚書馮勤“奉策至司徒府”當面問,“勤還,陳霸本意,中釋事理,帝意稍解。”如果這時馮勤説侯霸壞話呢?很可能便會火上添油,侯霸性命也將不保,而現在侯霸平安無事,尚書之影響,十分明顯。這類情況如果偶爾出現,本來和西漢的尚書一樣,是不會對三公地位、權力有多大影響的。然而現在是漢光武躬好吏事,事極多,因而尚書十分活躍,很可能東漢尚書機構之擴大,也始於此時,於是三公備員,尚書權重之説,便慢慢產生了種長統而外。後來的斷六一至説:“及光武親總更積,天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候霸 東漢尚書 劇照

其實,這些説法並不符合實,存在極大張首先,如上所述,漢光武權後僅以尚書為工具,對他們又動撲牽,再加上漢光武“文深,責成更職”,“以嚴蛋為政”,當時的尚書,沒有一個不是老老實實按漢光武意旨辦理具體事務的,誰也不弄權,哪裏談得上有“與人主參”的資格!頂多象馮勤那樣,由於提某些材料,可在漢光武確定了封拜哪幾個人為候的前提下,提個具體方案,讓功勞大小與所封地的遠近,儘量“不相越”,這能算多大的權呢!就這件事言,要説權,那首先在於大鴻臚、大司徒提出誰應封侯,以及漢光武批准誰。

如果漢光武主動提出封侯,不理會三公,直接交尚書下,表面看來確是尚書行下三公,實際上還不是漢光武了權嗎!也正由於這個緣故,歷史上幾乎沒有留下漢光武時諸尚書的事蹟,七任尚書令,材料也很少。如果當時天下事皆尚書與漢光武參決,權力如此手可熱,東漢的章奏、史料是不會漏掉他們的名字、事蹟的其次,三公也並非“備員”。

道理很簡單,論西漢二府近四百人,他們的任務十幾人的尚書無法包辦一樣,東漢三公府屬官加在一起也近二百,幾十人的尚書機構也無法把他們的任務接過來,以至可讓三公“備員”。漢光武事,也只能是一部分,全國的軍事、民事、水土事的大部分仍得統治經驗豐富的三公出謀劃策,推薦人選,而由漢光武可其奏。《後漢書·意傳》拜太,光或“意典邊事思為久長規。上覆緣邊請,井二州由是而定”《宋弘傳》拜大司空,“雅進賢士馮桓梁三十餘人,成相及為公者”。至於對都國吏治起重大推動作用的司徒定期接受上計,更不是尚書所能代替的。特別是重大政務,往往得交三公討論把關。《梁統傳》:上硫建議加重刑。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梁統 九江太守 畫像

因為這是關乎改革律令的大事,所以“事下三公廷尉”集議。《南匈奴傳》:單于“遭使武威,求和親”,因為這關乎對待奴的基本政策,漢光武“召公廷議”,沒同意。後來奴“復遣使詣貢馬及,更乞和親……”,漢光武又將此事“下三府,議答之宜”。象這類事務,尚書是沒有這個水平來處理的。不僅如此,即便漢光武去的一部分事,雖由他自行決定,直接交尚書下詔,可是下到外朝,仍得由三公監督九和地方執行,這一“監察而荒是非”(陳忠語)的任務,仍極其煩重,如本書第二章所述,平時要檢查,年終要考核等,權力仍然是不小的。

總之,漢光武一代,只能説皇帝在漢武帝以來所造成政治格局政治制度基礎上,由於種種原因,進一步攬權,相(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但決談不上權歸尚書,更不能説三公“備員”

漢章帝以後尚書制度繼續發展的原因與特點

漢光武以後,尚書權力有所發展。《後漢書陳忠傳》:安帝時上疏認為當時“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李固傳》順帝時對策,“今與陸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尚書,內則常、黃門”,第一次把秩萬石的”公”,與秩千石以下的尚書並列,“與僕射黃瓊同心輔政,名重朝廷”官秩極低的尚書稱輔政”也為過去所未見。以上材料,如果不理解得太實,而從總的趨勢去把握,從中確可看到,尚書權力比漢光武之時有了擴大但是,必同時看到以下問題。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陳忠 九江太守 畫像

第一,促成尚書發展的指導思想已發生變化。漢光武的防範大臣和躬好更事,自章帝以後就很少看見。尚書機構其所以繼續發展,最主要原因是它適合東漢封建統治機器運轉之需要,具體説,就是行使君權之需要。漢光武和明帝防範大臣,躬好吏事,固然要它章帝以後這一指導思想談薄了,吏事也放鬆了,同樣需要它。因為自章帝以後出現兩個明顯情況。

一個是皇帝朝會大大減少。《後漢書光武帝紀》“每且視朝,日側乃罷”。《明帝紀論》:“日晏坐朝,幽枉必達”,而章帝以後便不再見這種記載了。《禮儀志中》注引東漢後期的三公胡廣日:“舊儀,公以下每月常朝。先帝以其頻,故省,唯六月、十月朔朝,後復以六月朔盛暑,省之”。蔡《獨斷文略同,日“故今獨以正月、十月朝也(正月朔是歲首大朝賀,與常朝不同)。”這是東漢統治穩定之後,皇帝耽於淫樂的必然結果。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漢章帝 畫像

結語

另一個情況是自章帝以後諸帝多短命,繼位者均幼主,無法處理政務,必得母后代理,前後共六後,年紀又輕,這是朝會減少的又一實際原因。後尚書權力受其侵奪,也是臨時性的。等到外戚垮台,官宦寵衰,權力便又回到了尚書手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93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漢為何對於尚書如此看重?尚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