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古錢幣,官府與偽造者鬥智鬥勇的結晶,防偽工藝終臻妙境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中國古代的錢幣,從最初的實物貨幣開始,到古代的銅錢,一直髮展到今天的人民幣,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與貨幣一樣貫穿歷史的還有一個我們不願意看到,但是又不能無視的傢伙——假幣。

正如您所見到,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市面仍有假幣出現。其實,整個中國古錢幣的發展史,正是官府與偽造者的鬥智鬥勇史。那麼,古代時期的科技不發達,資源和技術有限,那時候的古錢幣是如何進行防偽,讓偽造者無機可乘的呢?

用律法維護正義

中國古錢幣,從殷商開始逐漸取代了實物交換的形式,帶來了方便的同時,也吸引了無數別有用心的偽造者,一時間假幣氾濫。面對這樣的這樣的情況,掌權者第一時間的反應,便是出律令對這種行為進行制止。

重刑

在中國古代,以重刑以絕重罪並不罕見,而私鑄錢幣,死罪居多。例如漢朝對待私鑄錢幣者,就是以“盜鑄金錢罪皆死”為標準處罰。唐朝的律令對於私鑄者的刑罰就不如漢朝嚴苛,更加人性化,對於不同程度的犯罪分開了等級,如唐《雜律》記載,“諸私鑄錢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備,?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若磨錯成錢令薄小,取銅以求利者,徒一年。”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唐朝對於“私鑄錢者”並非死刑,而是“流三千里”,但是你要知道,在古代的交通環境之下,這個“流三千里”看似有一線生機,其實和死刑也差不多,活下來的人不多。

不過,唐《雜律》對於從犯和犯罪未遂者明顯量刑較輕,只是“徒二年”和“杖一百”。

在唐《雜律》的記載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不同於“私鑄錢者”的罪犯,那就是“磨錯成錢令薄小,取銅以求利者”,這種人不是偽造假幣的人,而是根據古錢幣的特性,將古錢幣通過打磨變小,使錢幣依然保持原有價值的基礎上,盜取磨掉的那部分銅,當然了,以銅獲利,仍需要將盜取錢幣的銅售賣給私鑄者,所以才將此類人與私鑄者同律。

到了明朝,則又有與前朝不同,據《明會典》卷一百七十記載:“凡私鑄銅錢者絞,匠人罪同,為從及知情買使者各減一等,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

明朝對待私鑄者改為絞刑,對製假的工匠也開始治罪,這樣的做法增加了私鑄者的犯罪難度,也增加了工匠的犯罪成本,以此來減少犯罪。同時,對舉報人有了獎勵措施,而且是重獎,這樣的法令讓百姓舉報私鑄的情緒高漲。

清朝時期對於私鑄者的刑罰基本相同,不過,在《清律》的規定中,有這樣一條“若(以銅、鐵、水銀)偽造金銀者,杖一百,徒三年。”是之前沒有見過的條例,這説明到了清朝的時候,古錢幣的防偽制度和工藝使偽造者偽造難度過大,開始找了新的犯罪途徑,不再私鑄銅幣,而是直接偽造金銀,以此獲利。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對於私鑄錢幣的偽造者們,都採取了“重罰”的形式,但是這樣的形式並不能完全杜絕偽造者的犯罪行為,這一點從唐朝出現的“磨錯成錢令薄小者”與清朝出現的“偽造金銀者”就能夠看出,在暴利之下,即使有重型,偽造者還是會鋌而走險。

制度

除了重刑之外,為了杜絕氾濫的假幣,歷朝歷代也都配合相應的制度,以圖有效遏制偽造錢幣的犯罪行為。

壟斷制幣權,統一度量衡

秦朝,統一度量衡,廢除了各國之前使用的不同貨幣,推出秦半兩錢幣,作為秦朝統一的貨幣,同時,收回鑄幣權歸官府所有,私鑄為犯罪。

秦半兩錢幣,成為了秦朝第一次統一使用的貨幣,意義重大,其造型外圓內方,其上有錢文,註明重量,這樣的秦半兩質地輕薄,易於核算數目,使用方便,這種方孔圓錢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一直在使用,是中國古錢幣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秦並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質如周錢,又曰半兩,重如其文”。——《漢書·食貨志》

到了隋朝鑄造開皇五銖錢;唐朝鑄造?新錢“開元通寶”,在之後的朝代之中,也都一直延續了中央政府壟斷制幣權的形式,以此來防止民間私鑄。

掌控原料

防止偽造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壟斷制幣材料,比如我國的人民幣為例,其製作材料棉短絨,就是控制極為嚴格的制幣材料,通過這樣的嚴格控制,讓偽造者不易獲得紙幣材料,從而大幅度提高他們的犯罪成本,以此減少偽造。

在古代也是一樣,古代制幣的主要材料是“銅”,所以,在古代私自開採銅礦,交易銅料,都是違法行為。

壟斷制幣材料這一點,漢代做的比較好,當時通過對銅礦的壟斷,對銅製品的交易限制,還將全國的銅錢和和銅製品統一收集到一起,重新熔鍊,製作了全新的三官五銖錢,使偽造者無處獲得制幣材料,有效的限制了當時的偽幣氾濫情況。

“諸州界?內出銅礦處官未置場者,百姓不得私採。金、銀、?鉛、鑞、鐵等亦如之。”——《雜令》

這一辦法取得的效果比較顯著,在漢朝之後的朝代,基本都採取了同樣的方式,限制了制幣材料的源頭,遏制了偽造者的勢頭。

防偽工藝

與古代的銀票防偽一樣,古代錢幣的防偽也有屬於它的防偽工藝。

一刀平五千

説到這古代錢幣的防偽,那就不能不提到“一刀平五千”,乍一看這個名字,您可能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實這個“平”字,與今天的“值”字意思相同,也就是説,這枚古錢幣,“一刀值五千”。

這枚“一刀平五千”是古代有名的“穿越者”王莽時期的產物,造型類似於今天我們常見的“鑰匙”,在方孔的上方和下方分別陰刻了一個“一”字和“刀”字,所謂的陰刻就是字凹進去。然後再用黃金澆鑄磨平,最後在下方長方形刀身的位置,鑄陽文“平五千”,就完成了一枚“一刀平五千”,這種錢幣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一枚錢幣,有兩種顏色,這在當時可是先進技術,所以,“一刀平五千”又名“金錯刀”。通過這樣當時高超的技藝,讓偽造者根本無從下手,也就避免了偽幣的出現。

外廓

無法直接偽造錢幣,又弄不到制幣的原材料,雖然有效的限制了偽造者製作偽幣,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因為偽造者又想出了“高招”來。

那就是前文提到的“磨錯成錢令薄小者”,這種磨錯成錢,切割成錢的方式,讓人防不勝防,如此一來,偽造者就可以通過蒐集大量的成錢,經過處理,就可以得到大量的銅,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制幣原材料,就可以順利製作偽幣了。

當官府得知偽造者通過這種方式製作偽幣的時候,氣的牙根癢癢,於是迅速思考應對的辦法,很快出台新的政策,遏制偽造者的犯罪行為。

最終,官府想出了利用“外廓”的方式,來應對民間的“奸或盜磨錢質而取熔”行為。官府將錢幣圓形的外圍加上一圈凸起的“外廓”,通過外廓防止錢幣被打磨,因為外廓消失的錢幣,就會被人拒絕接收。然後,再將“五銖”二字,緊緊貼着中間的方孔刻印,如此一來,就無法通過擴大方孔來盜銅了,因為“五銖”二字被弄掉,這枚錢幣的價值也就無法體現了。

錢文

所謂的錢文,就是銅錢上的文字。你千萬不要小瞧了這些“錢文”,因為歷朝歷代的錢文,都是由名人或者大書法家書寫。除了美觀以外,錢文才是古代錢幣防偽的最後屏障。

每一個人的字體都獨一無二,大書法家也是如此,他們形態各異的運筆,讓民間偽造者極難模仿,即便他們能夠獲得制幣材料,也擁有高超的技藝,想要製作出合格的偽幣,還需要會神妙絕倫的書法才行。

為銅錢書寫錢文的作者,包含了“鐵畫銀鈎”的瘦金體作者宋徽宗,真、行、?草書的宋太宗,擅長隸書的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擅長篆書的南塘徐弦等等。這裏不僅有大書法家,還有古代帝王,正因這些在書法造詣極深的大家為錢幣寫錢文,讓很多偽造者失去了偽造錢幣的資格,畢竟達到書法家的造詣並非短日內能夠練成的功力。

中國的古代錢幣,從偽造者費盡心機使偽幣氾濫,到官府不斷完善制度、提升防偽工藝。在官府與偽造者的鬥智鬥勇過程中,古代錢幣得到了大力發展和改進,終臻妙境。成為我國曆史上的文化藝術瑰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