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逐年遞減 老師卻堅定留下 百年村小給教育帶來了什麼啓示?
新學期一年級只有三個孩子報名
學生逐年遞減 老師卻堅定留下
百年村小如何想辦法突破困境?
斯民小學建於1905年,學校位於浙江諸暨東白湖鎮的山裏。其所在的村子叫斯宅村,學生來自方圓十公里範圍內的三個村莊。過去近四十年,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化快速推進,和中國許多鄉村一樣,斯宅村的適齡兒童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逐漸離開村莊,斯民小學的生源日益萎縮。目前全校六個年級共有學生64名。
一年級有八名學生,
每天早晨八點左右是早讀時間。
一年級隔壁的二年級總是熱氣騰騰,儘管這裏只有九名學生。剛來時,記者發現好幾個年級的學生都在背誦《詩經·采薇》,等到了週四,才明白為什麼。
三年級學生最少,同班同學五名,數學課由校長親自上。
十三名同學的四年級很神奇地迅速和攝製組成員混成一片,攝製組結束十一天拍攝時,去過這個班十名孩子的家。四年級不僅有一羣有故事的孩子,還有一位會講故事、會寫故事的班主任,教語文的呂老師。
百年楸樹見證百年校史
斯民小學的校園中有一棵和學校年齡相仿的楸樹,一百多年來,年年花開花落。在斯民小學,師生們一直習慣用楸樹植物學的屬性:梓屬來稱呼它,叫它梓樹,每到花開盛時,呂老師都會在某個課間帶班上的孩子們來玩花。這是一幅讓斯民校友心心念唸的梓樹花開時刻……
呂老師:這是一年當中最好的情景,把它記在腦子裏面,每年的這一天是最好的,在最好的時候來看它……
呂老師習慣用手寫文字記錄他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併為班上的每一名學生建立了“文字檔案”,記錄他們成長的故事……
《螃蟹天敵》呂老師筆下的蔡杭劍
——蔡杭劍是班裏的寶貝,班裏一旦需要出力幹活的時候,他的手總是舉得最高。幹完活了滿頭滿身大汗。真是有使不完的力量,出不完的汗。
《驕傲的小孔雀》呂老師筆下的斯嘉俊
——嘉俊是我的課代表,這傢伙真的是人見人愛。嘉俊有一張像顯示器一樣的臉,開心、失望、專注、分神通通寫在臉上。
呂老師曾在諸暨東白湖鎮中教了十七年的初中語文。十年前,偶而來到斯民小學。
呂老師:
我是2010年的時候來的,驚呆了。當時那個連廊處,我説校長那個地方喝茶真好,喝起來,以後我每星期一趟,在精神上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學校了。
十年前的邂逅,斯民小學在呂老師的心中終是揮之不去,經過數年堅持不懈地來這裏喝茶寫字,四年前,呂老師終於成功地把自己從初中老師變成了小學老師。而十年潛心寫字也讓呂老師同時成為斯民小學的書法老師。書法是斯民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必修課,每週兩節。
每天,學生進校門在迴廊轉彎處都會遇見金老師在《每週一誦》櫥窗欄書寫的一幅《詩經》篇目。前不久,金老師在老師們的書畫羣中曬出一副她最近創作的國畫:一片青葱的山腳下,一所安靜的山村學校。
金老師繪製的這幅圖畫中的山村學校正是斯民小學初創時的校址——華國公別墅,它距離今天的斯民小學五百米。
華國公別墅建於1840年,為斯氏子孫追念篤學重教的父輩華國公而造,前為私塾,後為家廟,因別墅坐落於象山之麓,稱“象山學塾”。庚子之變後,在外求學經商的斯氏族人洞察時事,服膺教育救國之論,“保國在革命,革命在儲人,儲人莫重於鄉學”,確信改學塾為新式學校為急務。1905年,辦學者胸懷“為培養國民起見,不分畛域”之志,將新式學校定校名為“斯民小學”,敞開校門迎接外鄉子弟……
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1929年編制的《斯氏宗譜》和《斯民校志》,記錄了這所學校初創時的故事。從1915年開始的最初幾屆畢業生名單中,已經能看見那些從外鄉慕名而至的異姓子弟的名字。
家族宗祠很快難以容納新學堂學生,創辦學校的鄉賢們用他們的智慧和魄力,以給祖先修宗祠的提議選地、籌資建設新校舍,獲得全族支持。1919年,一所美麗的鄉村小學在諸暨山中拔地而起,康有為題寫了“漢斯孝子祠”匾額。校舍前後三進院落,之間皆廊廡迴環,既渾然一體又可為師生遮風避雨。建校時,先賢們在校園中栽種了一棵楸樹和一棵梧桐,寄予後代學子殷殷期望。
斯民小學組成了校董事會,村民不分貧富,捐出銀圓、山林、水田,學校擁有的豐厚校產支撐着它的生存和發展。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斯霞曾就讀於斯民小學。今天,斯霞奶奶的雕像每日在校園中迎接老師和孩子們的到來。
下午是四年級的美術課,孩子們要畫校園靜物寫生,創作地點是這幢建於1919年的老教學樓內的任何場景。
很快,十三名同學都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地方。這樁老教學樓的二層用作書法和美術課教學,一層陳列着學校的百年往事。
斯民小學老師
來了就不想走
教一至六年級美術的蘭老師是斯民小學孩子們共同喜愛的老師,藍老師201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美術學國畫專業。
藍老師:
當天我來了,我很鬱悶,我哭了一整天。你覺得一個人來工作的,有閒心來關心這裏很美嗎?心很浮躁,我就想着有沒有什麼路子,可以把我帶出山村。
如今,藍老師堅決地留在了斯民小學。
藍老師:這個地方對我來説,可以沉澱下來,好好地做自己的事情。
“我發現來了就不想走”好像是斯民小學老師共同的故事。
教一年級語文和數學的班主任陳老師,來時懷着孩子,孩子生完不走了。
邱老師是教二年級語文和數學的班主任,2014年她來斯民小學支教兩年。
斯校長:
在這麼安靜的一個學校裏做一個安靜的教育,我覺得是學校這種文化去吸引他們。
對斯民小學近些年學生人數逐年鋭減狀況的感受沒有人能超過斯劍光。斯校長是目前在校教師中,任職時間最長的員工。
斯校長:(全校)以前是10個班,然後9個班、8個班,越來越少,後來到6個班。
2005年,在斯民小學即將迎接百年華誕之際,斯劍光競聘擔任斯民小學校長。七十年代出生的他當年從斯民小學畢業。
斯民小學是斯劍光擔任的第三所村小的校長。另外兩所都已先後關閉。
斯宅村位於諸暨東白山區,村莊沿着清清的上林溪緩緩鋪開。由於地處浙江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東白湖上游,因此,這裏的經濟活躍程度受到限制。山上覆蓋着毛竹和茶葉,盛產一種叫“香榧”的堅果。
斯宅村保留了大量清代古宅,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三處。留在村裏的老人,從自家的老香榧樹和茶葉中獲得一些固定收入。
記者在村裏工作的這些日子,遇上幾場婚禮。回斯宅村辦婚宴的新郎新娘自己的小家早已安在了城市中。
婚宴散去,這裏又恢復了寧靜。
和爺爺奶奶一塊生活的蔡梓軒最讓老師操心的是他的吃飯問題。
學校午餐時,老師會先給孩子們盛好飯菜,午餐的標準是一葷兩素,有時遇到喜愛的菜也可以自己去添加。在老師的督促下,蔡梓軒最近吃飯已經很有進步了。
每週一到週四,有四位老師輪流留校值班,陪伴住校的25名孩子,今晚呂老師值班。
這天下午,呂老師給六年級的黃銘霞發了一個小禮物,獎勵她最近的表現。原來牆上的這幅字是黃銘霞五年級時的作品。
每週三晚上,呂老師專門為住校學生開設了一堂中國文字演變課。
呂老師:
我的詞彙裏從來沒有留守兒童,我就把他們稱作最可愛的孩子。這些孩子給了我很多啓示,我們校歌裏有一個覺字,啓我本能,迪我心,先輩他們辦學的理念就是啓迪。我們教育的本質就是覺,去覺醒孩子的求知慾,我們自己也在覺醒。我是這個學校的受惠者,是他們覺醒我的活力。
斯嘉俊是呂老師的語文課代表。嘉俊的媽媽在村裏的一家民宿工作,媽媽的老家在江蘇徐州。
嘉俊媽媽:
他們責怪我,你怎麼把他弄到一個小山村,把一個人浪費掉了,城裏小朋友整天都寫作業,他成天都在玩,我以前説把他帶走,他半夜都會哭醒。
嘉俊寫了一首詩送給呂老師——
《白月光》
靜靜的森林白月光,
悄悄地照在大地上。
夜兒熟睡思故鄉啊,
回家的月夜滿身傷。
《驕傲的小孔雀》呂老師筆下的斯嘉俊:
嘉俊告訴我,呂老師,我這是最後一次玩花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説下半年要去徐州上學。我愕然,心裏不是滋味。
和學生人數逐年遞減相反的是,斯民小學的老師們都堅定地要留下來。
斯校長:
除非他們不讓我幹,不然的話,我會一直在這裏幹下去。
邱老師:如果
要減撤老師到別的學校,我不去,要去你們誰先去。比如我調走了,過三五年,我突然聽到這個消息,説學校沒有了,我會受不了。
僅3名新生的斯民小學該怎麼辦?
去年暑假前,當獲知新學期一年級本村只有三名孩子報名時,斯民小學的老師們想了很多辦法,希望能夠拼盡全力留住他們的學校。
斯校長:
我們作為諸暨學校的一個源頭,我們必須讓他活下去,變成一個活的小學,不要把人數都沒了,以後就只有一個名字了。
諸暨市東白湖鎮中心學校校長 朱華兒:
我們覺得還是靠我們自己強大吧,自己強大起來,把外面的學生能吸引進來,爭取一些外面政策的支持,我們大家商量了之後給我們的主管部門彙報。
斯民小學希望把招生範圍擴大到整個諸暨的想法獲得了諸暨市教體局的大力支持。
去年秋天,有十四名家在諸暨的孩子來到斯民小學,這十四名孩子全部住校。
為了配合去年的外招計劃,諸暨市教體局為斯民小學增設了校車。每週五下午和週一早晨,校車接送14名家在諸暨的孩子。斯民小學到諸暨市區有40分鐘車程。
斯民小學去年外招的一批學生,他們的父母大都遠離自己的家鄉在外打拼多年。或許正因為有了斯民小學,他們不必把再孩子送回遙遠的家鄉。
呂老師:
有的老師説你寫寫校長吧,我想了半天説,真想不出怎麼寫校長,去年校長評職稱,他評分數比不過別人,因為所有榮譽都給到老師身上,你會被他的親和力吸引。特別包容,他會把所有的人都聚在我們學校身邊。我們有一個好的想法,你想出來,成熟的,我來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做起來,他是不要求這個功勞是我的。
“
五一
”過後,斯校長告訴記者,二年級新轉來一名學生李庸妍,家在杭州,來這裏已經兩週了。
記者:
這邊的老師你有喜歡的嗎?
李庸妍:
校長!校長也喜歡我。我叫他老斯,他叫我小李,叫我妹妹小小李。
斯民小學為教育帶來了這些思考
春節過後,斯民小學新開了一門課,《詩經》裏的植物。一週一首詩經,一個植物。
承擔這堂課的小丸子老師林捷在諸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任職,是一位植物學愛好者。
課程的第一個目標任務是找到幾種代表“
薇
”的豆科植物。走進大自然,孩子們的興趣立刻就放飛了!
在小丸子老師眼裏,植物世界到處都是美的使者和信手拈來的玩具。用看麥娘做的口哨、用拉拉藤做的植物勳章……
小丸子老師:我希望他們從小培養正向的興趣愛好,更好地融入自然。
從大自然回來,每個同學都收穫滿滿。這堂課的另外一個任務是用採集回來的“薇”和其它植物製作植物拓印手袋。
每週四是斯民小學的教學開放日,過去的五年間,諸暨滴水公益組織的老師每週一次來給這裏的孩子送課。本學期的課程包括:一二年級聯合上的美術課、五年級的魔方課、四年級的戲劇課,還有三年級五位同學的形體課。
在學校的這些天,記者發現斯民小學的身邊有很多靜靜的守護者………
每天下午放學後,村裏不住校的孩子會三三兩兩去找圖書館阿姨。從上海來的凌放阿姨在學校附近開始了一間小小圖書館,每天下午在這裏等着孩子們來寫作業,做遊戲。
六年前,長期做教育研究的王麗老師偶然來到這裏,從此開始用鏡頭記錄這所學校,至今已經長達6年。
王老師的鏡頭恰好記錄了今年畢業的六年級的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日子。
梓樹花盛開的那幾天,校園不時有專程來看花的朋友。紹興大學文理學院的週一農教授是斯民小學的老朋友。
週一農:
真正的教育一定在鋼筋水泥樓房裏嗎?幾十年之後,最後對你思維騰躍飛躍的那點東西,觸發點,是在水泥森林中還是大自然中,真的非常難説。
為了能夠留住斯民小學,幾年前開始,諸暨市教體局在各項政策上創造條件,希望探尋一條鄉村小學的生存和發展道路。
諸暨市教體局
副局長鬍偉霞:
我們也是要通過斯民小學這個點,以點帶面,找到一條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以點帶面輻射到其他的鄉村小學,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家門口的好學校。我們希望給其它鄉村小學一個信心,斯民小學能做好的,其他鄉村學校也是能做好的。
對整個中國來講,畢竟鄉村佔了大半,如果鄉村學校振興了,能夠帶動鄉村的家庭,所以教育能夠帶動其他社會的一切。
小丸子老師:
很多人不是説它是一棵梓樹嗎?實際上它是一棵楸樹,其實楸樹是屬於梓屬的。因為詩經裏面有桑梓桑梓,就是代表家鄉的意思,所以古人栽這棵樹他是有意味的,把它當作梓樹了,“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思就是,你回到家鄉,代表祖先和教育。
斯民小學校歌:
五指崢嶸太白東,上林文化孕育中,我輩同到光明地,快樂真無比。
啓我本能迪我心,自勉自尊萬事成,願我少年振振振,努力向前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