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前,26歲的崇禎下了1道聖旨,嚇得英國200年不敢來中國
據説時代創造了人,但是時代也可以毀滅人。我們聽過很多亂世英雄的故事,但我們並不同情那些在亂世沉浮的窮人。今天我們將談論亂世中的悲劇,崇禎皇帝。提到皇帝崇禎,大家可能會認為他是明朝的亡國之君,但大家對皇帝崇禎的評價一直不是很負面。也許是因為崇禎皇帝本人其實很勤奮,不是一個沉湎於放蕩而混亂的人,所以這一切都不能歸咎於他。
在天啓的第六年,京城王恭廠的火藥局因一次事故而經歷了一場爆燃,最終導致了一場非常痛苦的“王恭廠之變”,造成了數萬人傷亡。當時,四九城爆發了雷鳴般的爆炸聲。這時候,天啓皇帝的獨生子還在宮中的襁褓中。因為他非常害怕,不幸去世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天啓皇帝失去了他唯一的兒子。最後,他別無選擇,只能把皇帝的位子讓給他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皇帝崇禎。
1635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派遣約翰威德爾船長率領船隊到中國,希望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但中國人民不喜歡英國,當時,英國船隊急於擴大貿易,正朝廣州方向航行。
對於這麼大的事情,廣州的地方官員根本不敢做決定,所以他們向朝廷報告,並要求皇帝崇禎做最後的決定。説到這裏,他們真的不是時候來。崇禎皇帝當時26歲。一直以來,李自成和皇太極都頭皮發麻,沒有興趣與英國人民打交道,所以立即頒佈法令,命令廣州地方官員將這些“外夷”驅逐出境,對通商口岸的要求則直接回絕。而且授權明朝守將可以在必要的時候使用武力,可以看出,皇帝崇禎當時的態度確實很強硬,沒有絲毫畏懼。
明朝時期,海軍發展非常先進,戰鬥力非常強。當時,明朝末年的海盜已經非常厲害,經常與西班牙和其他國家作戰。因此,在明朝的時候,西方列強害怕中國。然而,清朝以後,海軍部門解散了。直到乾隆的繁榮時期,馬嘎爾尼訪問中國,看到大清的真實情況是虛弱的。即便如此,在鴉片戰爭首次宣戰之前,英國人民仍在爭論是否宣戰。後來,主戰派別只比主和派別多贏得了幾票。
農曆三月六日,李自成軍隊打敗了離北京很近的重要城市宣府。大明王朝已經拉開了亡國的序幕,在這種背景下,崇禎皇帝頒佈了最後(第六)的罪己詔。在《罪己詔》中,崇禎説了這樣一句話:今天,用爾士民約,錢糧、剿餉,巳行蠲免。郡縣官員訴諸私人招募和濫用刑法和懲罰,我不時進行秘密訪問,以糾正犯罪行為。這可以被視為他對世界的最後一道旨意。(互聯網上流傳的版本將崇禎的遺言視為第六次罪己詔。如果包括在內,崇禎將有七次罪己詔。)這也是讓人感覺到一個遺憾。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