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易
“這道題我説了多少遍了,怎麼又做錯了,你怎麼這麼笨?”
元元爸怒氣衝衝地朝孩子吼道,孩子被爸爸這樣一罵,委屈地低下頭,豆大的眼淚跌落在作業本上。
其實,元元爸已經不止一次這樣衝孩子怒吼了,但每次元元還是會忘了題怎麼做。
有科學研究表明:吼孩子,傷的不止是孩子的心理,還有大腦。經常被吼叫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記憶能力和大腦反應能力都會下降。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在工作中犯了錯,領導不問原由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罵,我們是否也會自尊心和信心大受挫折,連快速反擊的語言都組織不起來。
有句話説,你越吼,孩子越笨,父母的壞脾氣,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想要孩子變優秀,先讓自己成為好好説話的父母。
1、多引導,少控制
孩子年紀小,我們不能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到無可挑剔。
學習本就是不斷探索的過程,錯了要學會找原因,而不是對造成結果的人橫加指責。
家長要掌握方法,多引導,少控制,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很多父母都喜歡盯着孩子寫作業,其實陪伴不一定要片刻不離身地監督,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與引導。
拿寫作業來説,有些孩子不喜歡家長盯着自己寫作業,那麼家長要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寫作業,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請教問題,主動思考問題。
可以把錯題記錄在錯題本上,做完作業後請教父母。
有些孩子寫作業時習慣有父母在側,這樣遇到問題可以第一時間得到解決方法。
陪讀或是讓孩子自己獨立寫作業本身並沒有誰好誰壞,但任何時候,父母都要注意説話的語氣 。
避免因控制不住情緒向孩子發火,很多時候,父母的不經意就會給孩子造成身心雙重傷害。
2、多定規矩,少嘮叨
其實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被嘮叨的經歷,雖然説嘮叨也是一種愛,是對孩子的提醒。
但嘮叨聽得越多就會越心煩,也難怪很多孩子即使父母催了很多遍去寫作業,他都玩着手機,看着電視。
不停嘮叨,只會削弱語言的力量。父母説了那麼多,孩子可能左耳進右耳出,壓根一句也沒聽進去。
父母越管,孩子越煩。父母之愛子,則為計之深遠,比起嘮叨,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立規矩。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有規矩有計劃,孩子學習生活才能有條不紊。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從早上起牀,到晚上睡覺,每個時間段應該幹什麼,標的清清楚楚,孩子若能按計劃表完成,就獎勵孩子作為鼓勵,如果做不到,也要給點懲罰,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
父母教育孩子,沒有必要歇斯底里地發脾氣,更沒必要整天嘮叨。
定規矩,寫計劃,多引導,少嘮叨,如此一來,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3、好好説話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
俗話説,父母的好情緒,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父母的好情緒,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好好説話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榜樣示範,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與孩子好好溝通。
教育孩子這條路一定是辛苦的,但既已為人父母,就要擔起這份責任,嘗試用正確的管教方式,用自己和孩子更能接受的説話方式點出孩子的錯誤。
面對孩子犯錯,不是隻有怒吼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有一種技巧叫“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把指出錯誤的內容夾雜在兩種表揚之中。
第一層是對他的認同、肯定,中間一層指出他的問題,第三層是對他的鼓勵、信任。
常見的句式是:“我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但是這樣做會……,我相信你這樣做會更好。
這樣的説話方式,既認可了孩子的努力,又點出了問題所在,還給了孩子鼓勵,是一個雙贏的談話方式。
孩子屈於父母威嚴而聽話,內心更多的是惶恐,即使認識到問題,已經被父母的怒吼聲嚇得不知道怎麼做了
而正面管教,卻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問題。
父母要認識到,情緒宣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孩子,既緩和親子關係,又和孩子一起打敗了問題,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