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家長作業”後,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習?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嚴禁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讓作業迴歸到學校育人環節中來。

“不允許教師給家長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不等於家長放棄對孩子學習的監護責任。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督促孩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責任感,培養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實現家校協同育人,是家長的教育責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李明新説。

“我就退出家長羣”引熱議,何為“家長作業”?

叫停“家長作業”後,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習?

截圖來源:央廣網視頻

2020年末,一則江蘇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的短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視頻中,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承擔的責任和工作。一時間,“家長是否需要給孩子批改作業”話題登上熱搜。

叫停“家長作業”後,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習?

截圖來源:央廣網視頻

家長羣裏的問題引起不少家長的共鳴,一位江西的家長貼出截圖顯示,在小學三年級的家長羣中,老師點名批評幾位沒有批改作業的家長並表示:“你們配合我們的工作,我們也會更加在意你家孩子。”“以為批改作業是老師的工作?”

時下,“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成為被吐槽最多的教育問題之一。原本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件好事,無奈事情“變了味”,一些學校和老師過度強調家長的參與,將家庭作業的壓力過多地轉嫁到家長身上,成為很多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從淺層表象講,“家長作業”是校園、老師將自身承擔的教學工作轉嫁給了家庭。明明是學校教授的課堂內容,轉手成為由家長監督完成的“拓展任務”。這個問題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家長“增負”,更有甚者還可能導致校園教育、知識教育膨脹,導致家庭自身教育貧弱、乏力,難以發揮培養感情、培養品格的教育功效,進而影響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

從問題的深層原因看,部分老師之所以無奈“轉嫁”作業,有的是因為忙於教學以外的工作,在教學上的心思少了;上級部門形式主義的任務下沉,給學校和老師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導致校園教育空間被擠佔,不得不將部分教育任務切割給學生家長。比如,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家長指導孩子熟記申報文明校園的“六好標準”,要求家長抽查應付檢查的內容。

更好地釐清家校邊界,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過揚湯止沸,無法根治問題。關鍵還需暢通監督渠道,剎住家校矛盾背後的形式主義之風。讓學校迴歸育人本位,讓老師迴歸教學本位,家校合作才能更和諧,學生成長才更有保障。

叫停“家長作業”後,家長該怎麼做?

教育部辦公廳叫停“家長作業”令不少家長鬆了一口氣,但叫停之後,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又該怎麼做?家長該如何輔導孩子學習?

1、讓孩子自覺學習

父母坐在書桌旁督促孩子寫作業對孩子來説“喜憂參半”。高興的是不會做的題可以詢問父母;煩的是父母坐得太近、感覺自己被監視。

所以,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時,在距離上可以離遠些;孩子寫作業,父母勿像攝像頭一樣目不轉睛盯着孩子;而應找點安靜的事情做,如看書、寫字。

這樣既不會讓孩子產生受壓迫感,又讓孩子明白寫作業是自己的事,父母沒有逼迫也沒有打擾他們,應該自己完成。

2、給孩子時間獎勵

對於中小學生來説,適當的時間獎勵是必要的。

孩子年紀小寫作業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作業量制定所需的完成時間。只要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父母在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可適當獎勵孩子娛樂的時間。相應的,如果孩子超過作業時間、寫作業三心二意,也應按約定接受適當的懲罰。

3、和孩子一起檢查作業

很多孩子寫完作業把筆一扔就去玩,顯然不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寫作業和讀書是一個過程而非一項任務,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時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儀式感。比如,每寫完一項作業要先自己檢查,之後再交給父母核查;每天寫完作業後要對照課程表預習功課、整理書包。

如果孩子把寫作業看作一項任務,完成任務後“萬事大吉”;若父母能培養孩子具備責任心和儀式感,孩子自然會認為寫完作業不是結束,還要檢查、整理和改錯,要對自己的功課負責。如此,父母糾正孩子的錯題時,孩子才不會鬧情緒,甚至大哭大鬧讓父母幫忙改錯題。

少年兒童在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只有遵循合適的方法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也不再為“家長作業”而煩惱。

(東南網綜合人民日報、央廣網、廣州日報、搜狐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5 字。

轉載請註明: 叫停“家長作業”後,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