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出“培養終身運動者”等一系列聚焦青少年體育發展的舉措,“培養終身運動者”不僅是“夯實廣泛參與全民健身運動的羣眾基礎”的重要部分,也將進一步推動體教融合,推動高質量學校體育建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衞藝研究所所長吳鍵,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鍾秉樞,北京市密雲區第三中學書記、校長王立敏和劉京游泳俱樂部創始人劉京近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圍繞如何推動青少年體育發展、培養終身運動者等話題展開討論。
2020年11月20日,奧運冠軍何可欣在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院附屬小學帶領學生們上大課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供圖
培養終身運動者要從娃娃抓起
吳鍵表示,全國大中小學生約2億人,青少年是目前體育服務的最大羣體,同時青少年是未來健康消費的最大羣體,是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的基礎。“未來體育產業、健康產業的發展與拉動,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羣體,而消費習慣的養成也要從娃娃抓起。”
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鍾秉樞認為,“培養終身運動者”不僅是發展青少年體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長壽,但我們需要的是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的人一定是要有運動能力的。要保持終身運動需要從兒童的運動、少年的運動開始,最後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陸續出台,近期,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體育與健康”課佔總課時比例10%-11%,僅次於語文(20%-22%)、數學(13%-15%),高於外語(6%-8%),排名第三。王立敏表示:“這一系列政策實施及課程調整,既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羣體參與體育健身的重視,也對體育運動從青少年抓起,培養終身運動者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與要求。”
“培養終身運動者”離不開高質量學校體育的開展,高質量學校體育的根本就是要實現體育、教育的全面融合。鍾秉樞表示;“正確理解體教融合,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普通學生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有機協調發展。要在學生日常體育教育中以項目為載體,以比賽為手段融入體育運動,通過‘教會、勤練、常賽’達到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第二,要把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當中,把大學的高水平運動隊和中小學的代表隊有機銜接,把國家隊、省隊的改革發展和大學高水平運動隊有機銜接。而要達到這兩個融合,就需要把體育部門舉辦的青少年體育賽事和教育部門舉辦的學生體育賽事進行融合,統籌設置。”
據王立敏介紹,密雲三中以“教會、勤練、常賽”為原則,以班級、年級為單位,至少每月舉辦一次定點投籃、接力跑、拔河、跳繩等全員性體育競賽活動。王立敏表示:“通過這些比賽,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近年來,學生體質不斷提升。”同時,密雲三中確立了以籃球項目為特色的學校體育發展方向,並與周邊小學、高中展開協同合作,形成了“小初高”無斷層的籃球人才培養梯隊。
2020年7月26日,河北省衡水市一家少年籃球培訓機構舉辦暑期“籃球營”,吸引眾多當地中小學生前來學習,在強身健體中充實假期生活。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解決學生課後運動問題需開拓思路
“培養終身運動者”更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意見》提出,“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青少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體育場地開放共享問題已經存在多年,教育、體育等部門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動場館開放,但是,實際情況是執行力度不夠好。” 吳鍵表示,“家長普遍反映,孩子放學後、節假日,身邊體育場館都進不去。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兩個責任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安全責任,學生到這些場館運動鍛鍊,遭受運動傷害誰來負責?二是場地維護責任,場地保養、維修的經費沒有列支到管理機構,場館器材損耗、損壞了誰來負責?”
鍾秉樞認為,公共體育設施面向青少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實施不暢,主要受到三方面限制。“第一屬性不同,公共場地、學校場地的建設性質就不一樣,服務的對象就不一樣。當場地要為另外一類對象提供服務的時候,建設的標準、建設的要求就要調整。第二制度限制,場地開放就存在維護成本,在公益性開放和運營的過程中如何盈利,缺乏有效的支持公共設施和學校場地互相開放的制度。第三人力資源配置問題。學校的體育場館幾乎都是體育老師在維護,他們沒有人員配置為課後的開放提供進一步的服務。同樣,公共體育設施的人員配置以對社會提供商業服務為標準,但是當它要提供免費和低收費的時候,同樣也會出現人力的問題。”
作為游泳培訓機構運營者,劉京表示:“我們和一些學校合作在校開設游泳課程,但有游泳池的學校實屬少數,因為游泳館的運營成本和要求更高,所以沒有游泳池的學校就需要藉助社會場地資源。但現實的難點是社會游泳場地資源緊缺,符合青少年學習訓練標準的場地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社會場地的費用日益增高,各項成本都在增加,導致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課程的價格不斷上漲。”
劉京認為,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的角度統籌規劃。“青少年體育第一階段是培養興趣和普及技能,第二階段是進一步精進技能和培養體育人才。第一階段可以在日常學校體育課中開展,第二階段青少年就會自然流向各個體校或俱樂部發展特長。我們是否可以參照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比較成熟的國家,請專業人才既為學校日常課程服務,還能擔任青少年俱樂部教練工作,在課餘時間為學生提供運動場地。這樣不僅保證了學校有穩定的體育專業人才助力,也可以通過課後俱樂部開放付費訓練課程,在為國家培養更多青少年體育人才的同時也保障了專業人才的薪酬。”
對此,吳鍵表示:“社會力量進入學校,現在的堵點,一是‘雙減’政策背景下,培訓機構的資質沒有明確規定;二是培訓機構人員沒有教師資格,學校不敢使用;三是學校聘用校外教練沒有經費來源。”
鍾秉樞也表示,不管是社會體育設施向學生開放,還是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都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創造性的工作,否則在實施的過程中就容易形成難點、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