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初一,班級前3名,年級前幾名,這麼好的成績,這個朋友也正琢磨着給孩子報寒假輔導班,這個孩子週末一直在上輔導班,主要是語文和英語輔導,寒假要打算報個數學的網課,主要是拓展數學思維,因為在小升初銜接時,聽老師講的不錯。
現在的初中,尤其是城裏的初中,輔導非常氾濫,甚至造成了人人輔導的局面,這裏面的原因主要有3個:
一個是“劇場效應”:在一個電影院看電影,如果第一排的人站起來,第二排的人就會站起來,依次類推,最後所有的人都會站起來;如果第一排的人站在了座椅上,全劇場的人都會站在座椅上。本來座椅是讓大家舒服地看電影的,結果卻成了墊腳的東西,結果人人都很累,每人能夠“獨善其身”。這就是“劇場效應”,上輔導班,也基本上是這個道理。
一個是中考的錄取率:現在各地的中考錄取率都非常低,一般來説在40%——50%,也就是説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學生,上不了普通高中,這些學生本來應該被分流到職業高中或者技校,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家長對於這類學校的認可度低,所以即便是成績不好,也不甘心,拼命給孩子報輔導班,讓孩子能上高中;如果想上重點高中,那麼分數就更高了,所以中上游的學生,也在輔導。
還有一個就是初中輔導能夠“出成績”,這並不是説輔導機構有多麼厲害,而是初中的內容,主要考查“是什麼”,比較基礎,只要孩子不偷懶,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一遍不會就學幾遍,再不會就去輔導,最後都能看到明顯的提升。
那麼,這些學生到了高中後,會怎麼樣呢?
可以明確地説,那些依賴輔導考上高中的學生,在高中很快就會下滑,原形畢露!這些依賴輔導的學生,就如同吃激素長大的“肉食雞”一樣,只是看起來很強壯而已,當他們跟“草雞”一起競爭時,結果可想而知了。
不僅如此,這些依賴輔導的學生,還養成了壞習慣: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遇到問題不必主動解決,因為他們有‘後路’,真不會,讓家長找老師輔導。但是,高中學習非常緊張,學生幾乎沒有時間輔導,而高中課程內容的難度和深度,又決定了單純依靠輔導,很難見效,所以經過輔導也沒有效果時,這些學生和家長就焦慮了,有的學生因此放棄了學習,成了真正的“學渣”。
當然,對於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即便是上輔導班,也更多的是補強,所以這部分學生並不依賴輔導,到了高中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也可能達到中考的高度,比如有些男生,去輔導語文閲讀、作文或者練字,這些內容在初中輔導也是有用的,但是終歸要養成閲讀或者寫作的習慣,才能真正學好,所以到了高中,很可能就成了制約他發展的學科了,比起那些主動閲讀,全面發展的學生,還是有差距的。這些學生的輔導,“成功”把對知識的興趣,變成了對成績的興趣,當成績不再優秀,沒有誘惑力時,他們也可能會放棄學習。
所以,輔導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靈丹妙藥,沒有必要去“神話”,也沒有必要去“醜化”。我覺着輔導可以,但是不能依賴輔導!那麼,在初高中,什麼樣的學生適合輔導呢?
第一種類型:想學好但是不會學習的學生。這類學生學習態度沒有問題,認真紮實,但是缺少學習方法,理解能力也可能會有一定的欠缺,上課可能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這樣的學生如果能找優秀老師輔導一下,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第二種類型:師資力量差的學生。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還是非常明顯的,每個學校都有水平不高的老師,如果這個老師是數理化老師,影響可能會更大些,因為這些老師自己都搞不明白,也無法把課講明白,照本宣科,只能害了學生,尤其是初一、高一這些學段,是銜接的關鍵期,但是學校優秀的老師,往往都在畢業班。
第三種類型:尖子生。不要相信尖子生不輔導,他們只是不參加一般的輔導班而已,對於這些尖子生,自律性強,悟性高,如果能找到優秀的老師給“點”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相比普通的學生,其實很多尖子生的家長,更捨得花錢輔導,因為他們的孩子,離“成功”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