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小學階段,就註定了初二有很大概率會被分化,比如一下這些方式學習的學生:學習方式屬於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
作為家長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小學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是還有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需要培養。學習的實質並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為什麼初二是很多孩子的分水嶺呢?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有部分孩子成績降下來了。
針對初二的這種情況,那我們的孩子在初二之前該怎麼培養呢?
1、改善學習方式。肯動腦筋,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2、知識面要儘量寬闊。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比如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英語單詞量的積累,數學公式的由來等,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3、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參與的程度。
所以,我們只看到了初二是孩子的分水嶺,沒有看到初二之前對孩子的培養能力和方式是否對頭,如果等到初二再來改善或者提升就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