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大家好,我們的塞拉斯談軍情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911年,幽州一個監獄中,一個蓬頭垢面的年輕儒生望着從窗口照射進來的清幽如水的月光發呆。
他在反思自己為什麼會落到這一步。
他只是效法魏徵直言進諫,卻惹得幽州節度使劉守光大怒,把自己關押到大牢中。
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為什麼和史書上説的不一樣。
説好的君明臣賢呢?
他苦苦思索。終於明白,就算自己想當魏徵,可劉守光不是唐太宗啊。
幸運的是沒過多久,他被人搭救,釋放出獄。
從他出獄那一刻,他的三觀被重置了……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不久劉守光戰敗,馮道逃亡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的監軍使張承業。
張承業(846年-922年)是唐僖宗時的朝廷宦官,以忠心、正直著稱。
張承業在唐昭宗時被派遣到山西,任河東監軍,他執法嚴明,得到晉王李克用器重。李克用死後,張承業輔助幼主李存勖,李存勖將軍國大事均交任張承業 。
張承業蓄積銀錢、糧食,徵召士兵、馬匹,督促耕種、紡織的功勞,充實國庫,支持李存勖討伐朱梁,滅桀燕,敗契丹的戰爭。
在晉國,張承業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發覺馮道文采不錯,對他很是禮遇,馮道感激不已。
曾有人向張承業誹謗馮道,不要重用他。但河東記室盧質説:“我曾看到大唐宰相杜黃裳的畫像,和馮道很像,將來馮道也是宰相一樣的人物。”
杜黃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
杜黃裳進士及第,早年曾入郭子儀幕府。唐憲宗監國時,被授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唐憲宗繼位後,杜黃裳主張削弱藩鎮,曾舉薦高崇文為將,討平西川節度使劉闢。
這盧書記一定會看相啊,後來馮道還真是當上了宰相……
*
李存勖率兵到河北,與梁軍夾河大戰,文牘事務繁忙,由隨軍征戰的太原掌書記馮道掌管。
一天,大將郭宗韜以諸將會餐人數過多,消耗過大,後勤人員壓力很大為由,所以奏清減少會餐人員。
李存勖發怒,賭氣説:“我想給那些為我效力的人管幾頓飯,自己都做不得主,那麼河北前線就請另外選擇一人任主帥,我請求回太原,以避賢讓路。”隨即命馮道草擬文書。
馮道聽了,手持毛筆,遲遲不肯寫。
李存勖厲聲催促。
此時的馮道在想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我斗膽揣測一下。
馮道一定是想起了他因為勸諫舊主劉守光而蹲大獄的經歷。
如果這次再勸諫,會不會再次蹲大獄呢?
如此激烈的思想鬥爭之下,馮道看這樣這個怒氣衝衝的少年將軍,深吸一口氣,説道:“我的職責就是掌管筆墨文書豈敢不奉命從事。如今大王您大敗梁軍,佔據河北,屢建大功,剛剛平定南方寇亂,崇韜所諫,未必失當,拒絕他可以,卻不可用剛才那番氣話挑起眾議。敵人若是得知,便會説大王君臣不和了。到那時候,敵人趁機來攻,我們經過苦戰多年才得到的河北三鎮就會淪於敵手,希望再三考慮,那便是天下的萬幸。”
那是的李存勖還是個明君,聽了馮道的話,頓時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説的是氣話,遂停止讓馮道寫這道文書。
一場大敗局,就憑馮道的一席話平息了。從此,人們開始敬重馮道的膽識。
而馮道大概也悟出了一個道理:説話要察言觀色,看看能不能説,總之“有話講給知人,有飯送給飢人。”
當魏徵可以,但君主要是唐太宗啊。要是隋煬帝,就是九頭蟲也不夠砍頭的。
如果李存勖負氣會太原,後梁趁機來進攻,晉軍不知道要死傷多少人,河北人民又要死傷多少。
馮道的一席話,可謂活人無數!
不久,李存勖在魏州(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史稱後唐莊宗,馮道被封為翰林學士。唐兵攻克洛陽,滅朱梁,馮道升遷中書舍人、户部侍郎。
後唐明宗時,馮道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明宗時期,天下太平,沒有戰事,風調雨順連年豐收,這在五代的亂世之中,是一個難得的治世。
但馮道時時奉勸明宗要居安思危,不要因為一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
明宗深以為然。
一次,明宗問馮道:“現在天下豐收,百姓都豐衣足食嗎?”
馮道説:“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我記得聶夷中的《傷田家詩》: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明宗聽了讚歎曰:“此詩甚好。” 遂命侍臣錄下,每自諷之。
後唐明宗在五代亂世之中也算是個明君,其中馮道為天下百姓,屢屢進諫,明宗都能虛心接納。君明臣賢,在五代之時,也是難得的一段佳話,而天下百姓也享受了七年的小康生活。其中有馮道的一份功勞。
但不久,明宗去世,天下又陷入了動盪之中……
契丹滅後晉,耶律德光端坐在汴梁皇宮,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馮道望着這個趾高氣昂的征服者,低頭奉承道:“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説馮道拍馬屁也好,説馮道無可奈何的忍辱負重求饒示弱也好,總之耶律德光聽了之後很是受用,叫停了屠殺十萬後晉降俘的初衷,遣之以戍守南疆,避免了一次人間慘劇。
馮道活人無數,“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
他一言而救中原百姓,被王安石、蘇軾稱為“菩薩”。
何止是菩薩,簡直是佛。
馮道見有漢族子女為契丹所俘者,出錢贖之,寄養在寺院中,然後派人尋訪其家人領回。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除此之外,馮道生活極為儉樸,也符合君子之行。
馮道父親去世,他辭官到鄉下守喪,自己耕種砍柴採摘,與農夫住在一起,全不因自己曾做過高官而有高傲之色。
有的農家因為家裏缺乏勞力,馮道便在晚上去替人家耕田。人家知道後特來感謝他,他笑着擺擺手,認為沒什麼值得感謝的。
這是真正的士大夫啊。
做了四十年的官員,二十年的宰相,一直到晚年,馮道家才富裕起來。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從馮道活着的時候,一直到北宋中期之前評價非常好,是一個有操守的儒者,一個模範宰相,一個救過無數百姓的大慈大悲的活佛。
五代時,“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
北宋時,《五代通錄》作者範質、薛居正《舊五代史》、吳處厚《青箱雜記》都曾讚揚馮道,認為馮道在事親、濟民、主政、提攜賢良上的表現,都能符合傳統中君子、聖賢的行為標準。
王賡武《馮道——論儒家的忠君思想》一文中説:馮道在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心目中是一個有操持的儒者,一個有節制的人,甚至是一個“模範丞相”;在他死後近一百年間,這樣的美名仍有人傳誦。
自北宋中期開始,史家因傳統的忠君觀念,對馮道歷事各朝的作為非常不齒。
《舊五代史》雖然讚譽馮道的私德及器量,但亦指他不能稱為忠臣 。
歐陽修《新五代史》則指馮道是五代時道德淪亡的表徵:「其可謂無廉恥者矣」,感嘆當時著名儒者亦欠缺忠貞,甚至基於「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認為馮道的行為亦有份導致天下大亂 。
司馬光《資治通鑑》更批評不論馮道做過多少好事,亦等於沒有做,因為他只是苟活於世,“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
從此後馮道成為貳臣的代名詞,每逢提起馮道,往往都只有負面的評價。
清代《續通志》把失節的文武官吏分為十類,馮道列入最壞一類,“懵大倫而不知恥” 。
後世的歷史上只有王世貞、李贄、温璜等寥寥幾人曾為馮道辯護 。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帝,為官四十年,當宰相二十年。
先後擔任後唐的高官。李嗣源、李從厚在位時,馮道均為宰相;李從珂即將上位時,馮道為了穩定大局,率百官迎接李從珂上位,任為宰相,後任司空。
後晉時期,石敬瑭上位時,馮道為司空、魯國公;石重貴上位時,馮道為宰相、燕國公。
契丹滅晉後,馮道還任契丹太傅。
後漢時期,劉知遠稱帝,馮道被被請回朝廷奉命,封為太師。
後周時期,滅了後漢的後周,又任命馮道為太師。
他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後稱帝),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任契丹太傅,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如果要為帝王盡忠,那不知道每隔十年左右來一次改朝換代,士人就盡忠,那士人早就死光了吧。
若要死節,馮道不知道要死幾次才能堵得上噴子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臭嘴。
歐陽修和司馬光生活在北宋的治世之中,怎麼能體會到五代亂世生存之難?
歐陽修、司馬光二人高官厚祿,吃飽喝足,醉眼惺忪,摟着嬌妻美妾,翻閲史書,大油嘴一張,指責馮道“寡廉鮮恥、奸臣之尤。”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我在想,如果歐陽修、司馬光二人生活在五代,他們會是怎樣的人呢?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熟讀儒家經典的馮道恐怕比誰都能體會這句話在亂世的意義。
忠君,還是忠民,這是個問題。
為皇帝一家一姓效忠那叫小忠,為天下百姓效忠那叫大忠。
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不是汴梁或洛陽那些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武夫丘八。
他們不配讓高潔傲岸的自己效忠。
治世時,他勸誡皇帝輕徭薄役,愛惜民力;亂世時,他勸阻強人減少殺戮,活人無數。
先保人民,再保社稷。
至於君,額,下一個……
馮道一生之中數次進諫,救活了數十萬的人民。儘管他在暴君外族面前卑躬屈膝厚顏無恥,可他心中始終有一念之仁,就是“救百姓於水火”。
從以上的事蹟中,我們也看到了,馮道曾多次諫言,救了數十萬百姓。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那些後世的誹謗馮道會在乎嗎?
他坐過牢,侍奉過無數皇帝,當了二十年宰相,出使過虎狼敵國,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
他見過什麼叫“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見過什麼叫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民不聊生,見過什麼叫異族屠殺軍閥混戰。也曾規勸君王,享受過短暫的小康之世,享受過片刻安寧祥和的時光。
他一介老儒生,手無縛雞之力,自然不能率領百萬雄兵,內平軍閥,外討蠻夷,開創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在那個人人自危的可怕亂世,他只能以一個儒生積極入世的精神,做到了最好。
對於歷史人物評價,最忌諱的就是脱離具體事件和時代背景,單方面評價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結合客觀事實,考慮功過參半,那麼無論讀者再怎麼客觀公正,也會被筆者的內容帶偏,形成一個有失偏頗的看法。
馮道自況詩寫道:“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他去世的時候七十三歲,與孔子同壽。後周世宗柴榮為之“輟視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諡曰文懿”。
馮道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
馮道是五代十國第一大英雄,因為他曾救活無數百姓!
歷史欠馮道一個公正的評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46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忠大仁説馮道——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聖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