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室友不用‘拆盲盒’了。你是社牛還是社恐?你是否接受榴蓮、螺螄粉等異味食品?先來個調查問卷,填寫性格習慣偏好,由系統為你推薦合適的室友!”近日,據九派新聞報道,成都大學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薦”為新生匹配室友,新生可以填寫在線問卷,由學校匹配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相近的室友。目前,選房系統會根據本班優先、同專業次之、同學院再次之的順序,精準推薦3名室友。該校宿管中心一位負責人表示,系統生成的結果只是推薦、建議,同學們可以視自身情況而定。
自選室友到底“香不香”?在網友評論區,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表示“慕了慕了”,還手動@自家高校“抄作業”的網友,都在宿舍生活中有過各類“痛的領悟”。比如,有人吐槽室友總愛深夜暴擊鍵盤,讓旁人睡眠質量直線下降,掛上了“半永久”黑眼圈;也有人吐槽室友對高温太過“耐受”,室外三十幾度的温度都不讓開空調;還有人吐槽室友講話過於直白,讓被冒犯的人“氣到暴走”……諸多有關作息時間、生活習慣、溝通方式的分歧,使得一些大學生的寢室生活無法“歲月靜好”。很多備受困擾的學生都會想:要是能自己選室友該多好!
比起機械地按照學號、班級等進行住宿安排,一些高校嘗試將學生的個人偏好納入考量,體現了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思維。畢竟,同是早睡早起、熱愛漢服、對榴蓮“接受無能”的室友,可能會有更多共同話題,也免去了生活習慣差異過大帶來的衝突。
不過,“大數據”也不是萬能的。人在給自己“貼標籤”的過程中,往往會加上一層自我美化的濾鏡。其中,最具迷惑性的可能就是“好相處”“愛乾淨”了。為了增加匹配幾率,大概沒有誰會給自己貼上“脾氣欠佳”“又髒又亂”的標籤。而且,現實中,大家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可謂千差萬別,一個人眼中的“非常整潔”可能是另一個人心中的“亂到不能忍”。對很多剛剛步入大學的年輕人來説,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也尚未定型。有網友就指出,自己寢室的幾個人最初都信誓旦旦地説要早睡早起,結果後來個個都成了“熬夜黨”,當初按作息選人可謂“選了個寂寞”。
室友相處之道,歸根到底是關於“人”的問題。在處理好室友關係的問題上,也要在“人”的層面上予以解決。
“大數據選室友”的底層邏輯是“人以羣分”,目的在於提早規避與自己差異較大的人。這種選人邏輯,或許會讓選人者感到更“舒服”,卻也因此讓其錯失了接觸不同個體、鍛鍊自身溝通力和包容力的機會。
拿社交狀態來説,“社牛”和“社恐”成為室友,或許會給雙方都帶來正向變化:通過深入瞭解,外向的“社牛”可以給“社恐”提供更多安全感,引導其嘗試更加開放、多元的社交生活;隨着“社恐”逐漸打開內心,“社牛”也會發現對方纖細、豐盈的精神世界,讓自己感受到“靜下來”的力量。
很多時候,不同個性、興趣不同的人可以讓我們走進更大的世界。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能為自己的人生打開更多可能。這些面向,可能是很多剛剛成年、缺乏社會經驗,單純追求“求同”邏輯的新生還沒有意識到的。
因此,在開放室友選擇前,學校不妨對新生開展一波指導,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瞭解不同選人邏輯的利弊,繼而根據自身情況理性決定。比如,如果對睡眠質量的要求較高,很容易被打擾,當然可以明確底線,優先選擇與自己作息一致的室友。但是,有沒有必要要求室友與自己是老鄉、興趣愛好相同,則見仁見智了。
同時要意識到,在處理室友衝突的問題上,“一味求同”恐怕無法從根本上杜絕矛盾。世界上很難存在彼此完全契合的“完美室友”。學會與不同個性的人打交道,懂得接納、欣賞他人,在遇到分歧時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是每個人的成長必修課。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不少矛盾都來自誤解,只要把問題講明白,好好溝通,大家就還是“好室友”。
當然,包容並不意味着無限忍讓。學校對於寢室裏的矛盾,也要公平對待,避免機械套用“不問對錯,各讓一步”的處理模板。對於明顯對他人形成干擾、缺乏行為邊界的做法,校方還要用合理的方式,使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當性。這樣做,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