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五被稱作“破五”,意為年已過五天,前幾天的諸多禁忌可以破除了,應該籌劃下一年的生活了。
民間相傳大年初五是財神生日。商家在這天開門營業,期盼一整年大吉大利。
習俗中的“財神”是多元的:有右手高擎鋼鞭、左手託着金元寶,腳踩黑虎的趙公元帥,又稱趙公明、趙玄壇,在民間被尊稱為“正財神”;有頭戴紗帽、身着紅袍、腰繫玉帶的白鬚老人范蠡,稱“文財神”;有一位綠袍紅臉的關老爺(關羽),稱“武財神”……
在膠東一帶,據説跟着鯨魚便能捕到大批的黃花魚,當地人以鯨魚為“財神爺”。出海打魚的船隻,在魚汛期如果見到鯨魚追食魚羣,稱之為“過龍兵”,不能靠近:等鯨魚過後,便可尾隨其後,獲得豐產。人們在敬畏自然、行有所止的同時,順帶着魚滿船艙。
千百年來,人們為春節的每一天賦予不同意義,把生活理想、美好願望融入其中。財神不同,發家致富的願望卻相似。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儒家學説中素有“義利之辨”,孔夫子給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答案,漸漸成為儒家道德學説的重要組成部分。先賢們將經濟思考內置於治平之學、經世濟民之學的框架中:以德、義為先,利為後,才使得人們在一方水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