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太平軍交戰的過程中,清政府各派系軍隊很注意吸收太平軍投降將士。前期太平軍中投降者人數較少,且多為兵卒或下級頭目,清軍處置太平軍降將問題不大。到太平軍後期,太平軍將士大量投降,而且多為中高級將領帶隊投降,投降規模較大,萬人以上投降事件多之又多,像童容海、古隆賢、陳炳文等人投降時其部皆有六七萬人。
一、對降將寬厚處置
清政府給前線的清將指示,要求對降將寬大為懷,如勝保招降李昭壽後,清廷給前線各將的上諭為:“嗣後各路軍營遇有被陷賊中棄邪歸正者,果能立功自贖,克復城池者,亦當一體施恩,以昭激勸。”所以前線的清軍統帥對太平軍降將給予了寬厚的處置。
太平軍中最早因戰爭出現的投降事件,發生於北伐戰爭中,其時北伐軍孤軍深入,為清軍僧格林沁部所困。僧格林沁認為“其餘兩湖及各省之匪,人數過多,似宜撫剿兼施。”
像在北伐中投降清軍的太平軍頭目詹啓倫,就是在連鎮被困時被僧格林沁招降的,僧格林沁先令詹啓綸殺太平軍效力,等連鎮破後,僧格林沁才把詹啓倫編入自己軍中。
二、湘軍對太平軍降將的態度
隨着湘軍的發展,到後期絕大多數太平軍降將都投入湘軍及從湘軍衍生而出來的淮軍陣營中。因湘淮軍是鎮壓太平軍的主力,所以筆者在此就以湘淮軍將領處置降將的方式進行述論,以接受太平軍降將較多的鮑超、左宗棠、李鴻章、劉蓉為例,對於那些接受降將較少的湘軍將領如楊嶽斌、彭玉麟、劉長佑以及非湘軍將領等就不一一論述了。
(一)鮑超收編張遇春
鮑超入湘軍較早,在對待降將時皆讓降將先殺敵立功,然後方允許其投降,“初,呈降碟時,必批令取某城縛某酋以自贖,然後許其薙髮來降,及編入伍,臨陣必使當前敵。”
(二)左宗棠收編蔡元隆
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收復浙江海寧時,太平軍海寧守將蔡元隆率部來降,左宗棠認為“臣以蔡元隆於大軍未至之先望風款附,其情與勢蹙乞降者不同,當令其妥籌招撫。”對於蔡部將士,“蔣益澧挑其精壯列為元子八營交蔡元吉管帶,駐紮城外聽候調遣,責令立功贖罪,餘均資遣回籍”。
對蔡元隆本人,左宗棠以“蔡元吉雖久陷賊中,而自拔來歸,不煩兵力,應援照童容海、古隆賢投誠成案,請旨賞給四品翎頂,以示激勵。”
(三)李鴻章收編吳建瀛、劉玉林、方有才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初,李鴻章在上海接受南匯守將吳建瀛、劉玉林、方有才投降時認為“蓋賊首偽什天安吳建瀛屢受偽忠二殿下凌辱,久有他志,偽淋天福劉玉林、方有才等半系敗兵被脅,更非甘心從逆,”所以接受吳等人的投降。對於吳部將士則是“申明紀律,分別遣留,”吳、劉、方三人則“酌給軍功頂戴,責令剿賊自效”。
同時李仍派部下進行監視以防萬一“仍面囑潘鼎新、劉銘傳以吳建瀛等甫經投降,是否真能殺賊立功,須隨時察看。”
(四)劉蓉接受葉毓廣(葉有光)投降
劉蓉於同治二年(1863年)夏署陝西巡撫,奉旨督陝,同治三年(1864年)夏,劉蓉在陝西鄠縣接受太平軍天將葉毓廣(葉有光)投降時,“(葉毓廣)當與啓逆意見不合,近聞官軍許開自新之路,遂率所統八百人自拔來歸。曹克忠(劉蓉部將)察其詞意懇切,因即收置麾下,獎以忠義,給予頂戴,以後出隊,即派令身當前敵。”葉毓廣投降之後,衝鋒陷陣,每戰必先,成為曹克忠營中最勇猛的將領,同時還寫信招降了十餘名太平軍將領。劉蓉以葉的戰功向清廷乞賞,“合無籲肯皇上天恩可否賞給葉毓廣四品翎頂,抑或即准以都司補用,以示鼓勵,而廣招徠之處。”
三、太平軍降將羣體是否受到了壓制
從上文湘淮軍將領對待降將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清軍將帥對太平軍降將的處置方式相對寬鬆,對那些統兵來降的將領,清軍將帥都對其進行了整編,按投降時所帶領的人數多寡及立功大小給予不同的職銜。太平軍降將投入清軍陣營內大部分都是裁撤後再進行整編,但這並不是湘軍對其的壓制,這與湘軍的營制有關。
湘軍之所以戰鬥力強,在於湘軍的選將和練兵。湘軍每營不過五百餘人,行軍打仗時皆以營為作戰單位,遇有重大戰役時,才數營合併設置統領進行作戰。
而太平軍軍制散漫,不注重選將練兵,只以數量來衡量軍力的大小。所以,降將由太平軍陣營投入湘軍陣營,其部屬兵力雖然減少,只能説明雙方的軍隊編練體制不一樣,但並不能説明降將羣體受到了壓制。
四、戰爭結束後,大量的裁軍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很多降將其實都離開了軍隊,但這並不能説,這些降將就受到了清廷的歧視,因為曾國藩對湘軍本身也進行了裁撤。
同治三年(1864年)初早在天京城破之前,曾國荃在給郭嵩燾的書信中就提到了所部湘軍的去留,“克金陵後,弟陸師且將悉撤,長揖歸田,以藏吾拙”。同年六月十六日,湘軍攻入天京,因為天京攻破後,曾國藩認為其中以曾國荃部人數最多,共五萬餘人。故遣散的步驟,即先撤曾國荃部,七月十三日,曾國藩下令裁撤曾國荃部金陵湘軍。“因與家兄熟商,將撤去二萬四五千人,而酌留二萬六七千人為遊擊之師,及防守此間與金柱、蕪湖、西梁之用”到十月初,陸續裁撤完畢。
至於留防金陵附近的二萬多人,到次年十月,也基本裁撤完畢。大多數太平軍降將歸家,並不是投降清廷後不受重視,而是大勢所趨。其時,戰亂已平,清廷為減少財政支出而做出的大計。
五、什麼樣的將領會受到重用?
太平軍降將中戰後受到重用的則是李鴻章所招降的部分將領,這些降將受到重用一方面是因為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李鴻章長期執政清政府中樞之外,淮軍興起之外,另一方面則在於李鴻章的用人觀。李鴻章用人講求同籍,“關於降眾的收編,李鴻章尤注意兩淮分子”。對於皖北籍者的太平軍降將,李鴻章都是酌量收編,授以官職,對於降將的任用,李的原則是“權衡任使,量加重用,並不加以歧視。”
對於太平軍降將,李鴻章並不在意他們的出身背景,最重視的則是他們表現的才幹,所以太平軍降將出身的駱國忠、吳建瀛、周壽昌、方有才、吳秉權、餘嘉鰲等將都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