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清代民間小説家有説過這麼一句話: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

科舉中的狀元厲不厲害?狀元就相當於全國公務員考試的第一名,説不厲害那肯定是假的,而且是很厲害。

但是狀元暫且還不是官,本身就有不確定性。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當官的最高目標是位極人臣,不討論“加九錫”這類已經能控制皇帝的權臣。只要成為實權宰相,或者是位列三公,拜太師太傅,這就是當官的最高境界了。按照道理來講,能走到這一步的,都是科舉進士出身的,秀才舉人走到這一步的幾乎沒有,這就説明了科舉的重要性,更體現了狀元的優越性。

但話又説回來了,咱們古代科舉歷史有一種弔詭,那就是當宰相的,往往都不是狀元。

唐朝自然不用説,貞觀朝名相輩出那個年代,靠的還是貴族集團輸送人才進入中央,那時候科舉還沒有完善,鮮有民間寒士的身影。

真正意義上從科舉進士科走出來的大才宰相,是武則天時代的張柬之,但是張柬之拜相已經年老,蹉跎了數十年的人生,可見科舉進士在當時官場中的魅力並不大,而極力推薦張柬之的狄仁傑,則是有着不同的人生際遇,才比張柬之更加早地出名,但很可惜,這二人,都不是狀元。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大唐是在中後期才有了狀元當宰相的事例,整個大唐,僅有十一個人是從進士科第一(狀元)的身份成為唐朝宰相,最重要的是,這十一個人,在歷史中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大功績,歷史存在感低得不得了。

所以狀元這東西,真的是一個看似讓人瘋狂,但得到了又索然無味的一種存在,類似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無奈感。

狀元能當多大的官?這個問題真是具有強大的魔力,明明想大聲喊出狀元最有前途,但自己心裏也知道,古代那些個大官,都不是狀元出身,王安石不是,張居正不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更加不是,甚至可以説和他們一起考試的狀元在他們當官的那個時代,都被他們的光芒給壓住了,照這麼一看,狀元好像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官嘛。

所以,咱們聊狀元能當多大的官這個問題是無解的,想要顯示出狀元的“潛力”,就只能從狀元的“待遇”聊起了。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這個待遇是指,當一個人被皇帝評為狀元后,立馬能獲得的“官職”,而不是通過長時間才得到的官職,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出狀元在官場上的魅力。

暫且不聯繫狀元日後的成就如何,就説科舉放榜後,皇帝對狀元的“封賞”。

就唐宋來説,狀元的產生來自於考官的推薦,最後定名次的,是皇帝。

唐代進士科前三甲有着很好的待遇,他們能參加名為“曲江進士宴”的宴席,因為正是櫻桃高產之時,於是又被稱為“櫻桃宴”。其實也不僅是前三甲可以去,但凡是進士都可以去,只不過在這麼多人裏,他們都會淪為狀元的陪襯。

這些狀元、榜眼、探花待遇有多好呢?

屆時皇帝會在曲江旁的一座高樓上與他們共飲酒,一起吃櫻桃,吃奶酪。皇帝會封賞,特別是狀元,會大大地賞賜,而在底下與進士們一同吃喝玩樂的,都是唐代的貴族、皇族成員,面對進士,他們自然是會交好,即便這個新科進士當不了宰相,可當大官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雖然唐代皇帝不喜歡一開始就給狀元封官或者安排爵位,可是表面的樣子做得非常足,讓狀元進入了唐代最頂尖的圈子,這是難以獲得的地位和機會,本身就更高於官職。

到了宋代,皇帝才開始給狀元們立馬封官。

就熟悉的王安石和蘇軾來説,王安石考科舉那一年,他本來是理應是殿試第一,但王安石自年輕開始就有點狂,宋仁宗不是很喜歡王安石這類“外儒內法”的尖鋭派,於是同科進士楊寘成了第一,王安石成了第四。

楊寘也算厲害,連續鄉試、禮部試、殿試都是第一,宋仁宗立即給他封官,是為監丞,這個官職大概在七品左右,而且還是中央官員,是國子監的導師級人物,雖然説楊寘後來沒有王安石厲害,但是楊寘的出場還是很厲害的。而另一方面,雖然宋仁宗不喜歡王安石,但宋仁宗也知道善用人才,於是王安石也被任命為判官,這個官職大概在八品左右,宋仁宗也一開始做好準備讓王安石到地方進行歷練。

但在一開始,楊寘的待遇是要好過王安石的,一個在地方一個在中央,而且官的品味不同,楊寘這個狀元要比王安石這個第四名舒坦得多。

所以説,不管是實際意義上的狀元,還是明面上的狀元,都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對待。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而到了蘇軾考科舉時,他也是被歐陽修“殺殺鋭氣”才放到了第二,但是蘇軾要比同科狀元章衡有名得多,兩人都有被封官,加上當時蘇軾和弟弟父親都是名動東京,待遇好得不得了,名利雙收,人生贏家就是他。而且蘇軾還考了“制科”,這都已經超越了科舉了,屬於“百年第一”,能力和地位超然。

自宋代起,對狀元們皇帝幾乎都養成了放在中央的習慣,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

再説到明代,其實明代有這麼一個奇人,名為商輅,和于謙是同時代的名臣,風頭雖然不如於謙,但他卻是以狀元身份任職內閣首輔,説簡單一些,那就是他就是狀元出身的宰相。

商輅在明憲宗朱見深時期任內閣首輔,他是“三元俱是第一”,非常厲害,是一個很典型的天才。在明代,內閣首輔其實大多數都不是狀元,就一代名相張居正來説,他科舉都考到了十名開外,優秀自然是優秀的,但是後來的功績和能力超越了他的名次,所以商輅此人則是明代“狀元”的良好榜樣。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不過自明代以後,朝廷更注重了“實用”,實用的本質和科舉所衡量的“道德文章”本質其實是有些相悖的。這也是為什麼王安石、張居正這些“外儒內法”的實幹派,他們科舉考不到狀元,但是卻可以成為宰相的根源,其實我國的封建政權一直以來都是信仰實幹派官員,科舉只是為了保證篩選的統一罷了。

不過也不能説狀元沒有用處。

狀元即便當不了宰相,可是當大官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歷朝歷代以來,能考上狀元的,平均任職官職都在四品左右,這是秀才和舉人遠遠不能觸及的,只是極少數很平庸的狀元,才會混到小地方當個芝麻官,總的來講,朝廷一般不會這樣浪費人才。

而清代的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在科舉考試中並非擁有着很亮眼的成績,雖然也是進士,可比狀元卻還比不上,而他們後來的能力和地位顯然遠超科舉時候的能力水平。這也就意味着,狀元的前途有多大,還是要看狀元自己的拼搏。

不可否認的是,狀元的起步很高,待遇必然很好,有着直達政治核心的潛力和資格,但是能考上狀元和能把事情辦好,這就是兩回事了。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最後綜合來説,古代狀元的確未必個個都能位極人臣,可相對來説,狀元卻是最穩定、最安逸的一個羣體。他們有着很高的科舉成績,就註定了他們的地位和生活的優越,特別是明清兩朝,連舉人都高高在上了,更遑論殺出重圍的狀元。

雖然狀元未必是宰相,宰相也不都是狀元這個歷史的弔詭令人無奈,可成為狀元,這又是數千年來古人學子孜孜不倦,前赴後繼的理想和追求。

所以千萬記住,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35 字。

轉載請註明: 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在古代是怎樣的地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