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食物回收非營利組織“勒克特”的工作人員在對回收來的水果進行分裝運輸。
資料圖片
為減少一次性塑料包裝,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家“零塑料”商店出售的商品全部裝在玻璃罐和散裝分配器中,顧客可以自帶購物袋或容器進行選購。
影像中國
日本年輕人在一家二手店裏挑選舊衣服。
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在越南河內舉辦的“減少垃圾”展覽上,藝術家用塑料包裝等廢棄物製作懸掛式藝術品,展示生活垃圾的有害影響。
影像中國
從各種電子電器產品到服裝、果蔬和食品,都有再回收利用的可能和價值,既有效減少垃圾廢棄物的產生,也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歐盟力推電器“維修代替購買”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牛瑞飛
在歐洲,電子電器設備維修價格高於購買一台新設備的情況並不鮮見。有報道稱,一名消費者想修理一部手機,維修點報價249歐元,而購買同款新手機只要220歐元。維修成本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對於維修企業而言,電器出現的問題各異,很難採取流水線式勞動,一些大件家電還需要上門服務,人力成本較高;對於生產企業來説,電器設計時更傾向於追求時尚緊湊而非維修便利性。於是,直接購買新設備成了很多消費者的無奈之選。一項針對歐洲消費者的調查研究顯示,如果維修價格超過新設備價格的30%,消費者很可能會放棄維修。
“購買代替維修”給環境資源帶來負面影響。瑞典廢棄物管理與回收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生產一台新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分別會導致210千克和110千克的碳排放。此外,電器內部含有不少重金屬,隨意丟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因此,儘管當前電子電器產品迭代迅速,許多消費者願意為新功能掏錢,但仍有不少人希望實現“維修代替購買”,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近八成歐洲消費者支持製造商開發更易維修的產品。還有專家表示,讓消費者自己動手就能修好是“非常理想的目標”。
為了推動“維修代替購買”,2019年10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關於10類電器設備的環保設計實施條例。該條例對電冰箱、洗衣機、洗碗機、顯示器等電器的設計、生產及維修做出了詳細規定。條例規定了這些電器的最低使用時間,如冰箱7年,洗衣機、洗碗機10年,要求生產廠家在產品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維修的便利性,並在產品使用期限內確保及時提供合適的配件。歐盟委員會估計,到2030年,該措施每年將節省167太瓦時的能源。
去年11月,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支持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維修的報告,計劃未來在歐盟境內為電子產品設立標籤系統,以告知消費者相關產品的可維修指數。提出該報告的議員大衞·科曼德表示:“這份報告發出一個明確信息:在歐盟層面,用統一強制性標籤來標明使用年限和解決過早報廢問題是未來的方向。”輿論認為,可維修指數很可能成為繼電器能源標識後,另一個被歐洲強制性標註的標識。
除了法律規定,歐盟將開展大範圍的環保宣傳,告知民眾不同電器的安全使用年限,鼓勵“維修代替購買”。與此同時,歐盟還計劃增加對維修企業的財政支持,並給予一部分税收優惠。在比利時,一些大型電器銷售商在2020年底推出了修理服務包,消費者每月支付十幾歐元,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享受無限次免費維修電器的服務。
(本報布魯塞爾電)
日本年輕人愛淘舊衣物
本報駐日本記者劉軍國
在日本,無論是在跳蚤市場,還是二手物品店,總能發現年輕人在舊衣物區“淘寶”的身影。記者詢問原因,有不少人是出於環保目的。
隨着人們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明顯提高,如何回收再利用舊衣物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日本各地的垃圾分類體系中都設置了衣物類別,居民既可以在每週規定時間將舊衣服投入自家所屬的回收箱,也可以在任意時間把舊衣物帶到固定回收點。很多地方政府明確規定,長黴、蟲蛀、髒污、潮濕、有異味的衣物不可以回收,必須作為可燃垃圾進行焚燒處理。
被回收的衣物由專業公司進行分揀,經過清洗、消毒等處理後,可重新流入日本國內或其他國家的市場。嚴格的處理程序讓人們無需擔心健康和衞生問題,這使得淘舊衣物受到不少日本人的歡迎。日本二手商品交易網站Mercari上有各式各樣的舊衣物供選購,網上也有不少專門介紹各地舊衣物店的攻略,比如“東京原宿10大舊衣物店”“中目黑祐天寺舊衣物店25選”等。日本作家青樹明子此前撰文稱,日本回收和販賣舊物的商店比比皆是,銷售的很多舊衣物,狀態絲毫不亞於新品,保存和修理情況都非常出色。
近年來,日本一些大型服裝企業也日趨重視舊衣物的循環再利用。良品計劃公司幾年前開始回收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舊衣物,把其中還能穿的衣物進行處理後二次銷售,其餘衣物則利用酵素和微生物進行分解,將衣物中的棉纖維變為乙醇,將滌綸纖維融化成可做原料的滌綸樹脂。日本服飾品牌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自2006年起開始回收二手閒置衣物,將其分發給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或者進行原料再提取。
儘管日本已形成較好的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氛圍和機制,但相關統計顯示,被再次利用的舊衣物也只佔30%,其餘都被當做垃圾焚燒處理了。一些稍有破損或難以清潔的衣物很難被回收,而對各類纖維衣物進行原材料再提取的技術難度也很大。
有分析認為,“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消費模式是舊衣物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之一,若要徹底改善這一情況,減少資源浪費,商家必須改變經營模式,消費者也應減少購買不必要的衣物。
“衣物循環再利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昭和大學醫學部客座教授郭試瑜告訴記者,“只要衣物還可以穿,就不應該隨意丟棄。這並不是寒酸,而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本報東京電)
以色列流行“食物回收”
本報駐埃及記者周輖
尤西·奧海恩是以色列一名卡車司機,也是“食物回收”運動的一員。每天,他滿載着從農民手中收來的蔬果,到城市各處進行分發。在以色列許多城市,有許多和奧海恩一樣身着統一服裝的志願者。他們有人負責到農場、市場、超市、餐廳把未能及時出售但尚可食用的蔬果、糧食打包帶走,有人負責把食物送到有需求的民眾手中。
糧食浪費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據《以色列時報》報道,該國平均每年約有250萬噸的食物被浪費,價值約55億美元,約佔食物產量的35%。報道還指出:“一些可以食用的蔬果,可能僅僅是外觀上達不到銷售商的要求,便在採摘、包裝的過程中被銷燬。這不僅浪費了種植資源,也變相地推高了成本和農產品的最終價格。”與此同時,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費9.57億美元來解決糧食短缺和營養不良問題。
參與“食物回收”運動的一家非營利組織“拉泰特”總裁兼創始人吉勒斯·達爾蒙表示,許多商家或單位其實都有捐贈剩餘食物的意願,但缺少人力物力去執行。此外,由於擔心捐贈過程中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進而引發法律糾紛,他們只能把食物扔進垃圾桶。
為鼓勵食物回收行動,以色列議會於2018年10月通過《食品捐贈法》,為捐贈者、非營利機構等處理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實體提供法律保障。環保部、勞工部等相繼制定政策,為食物捐贈的相關活動提供支持。隨後,“食物回收”倡議迅速獲得廣泛響應,影響力逐步擴大。大量非營利機構通過網絡、電話、線下等渠道將過剩食物的供應方和需求方有效對接起來,並與提供後勤、運輸等服務的機構合作,組織食物回收與分發。
另一家非營利組織“勒克特”發佈的報告顯示,該組織在2019年回收了220萬份熟食及1.57萬噸農產品,通過與約200家機構合作,將食物分發到了17.5萬人手中。達爾蒙指出,除了節約糧食、減少飢餓,這樣的做法還有多重益處,例如生產銷售主體不再需要考慮過剩食物的後續銷燬問題,廚餘垃圾處理壓力減小,因填埋廢棄食物引發的土壤污染問題也能得到緩解。
以色列i24news網站報道説,疫情期間,一方面許多人的生計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封鎖政策讓許多新鮮蔬果滯銷,在此情形下,“食物回收”運動發揮了積極作用。據達爾蒙介紹,一段時間以來,向“拉泰特”尋求食物援助的來電數量幾乎翻了一番。“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向有需要的人提供了180萬份熱餐和1.4萬噸蔬菜水果。”
(本報開羅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4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