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自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走進校園,一顆顆國家安全的種子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慢慢生根、發芽。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以下簡稱人大附中分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徐利及學校國家安全課程建設團隊的教師們,在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2018年,徐利在一次活動中進一步認識了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當時有兩個感受特別強烈:一方面,感受到國家安全教育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要從戰略全局的角度深刻認識;另一方面,國家安全教育要深入到每個公民的心底,必須從孩子抓起,要走進校園,應該要放在學校教育中首要的、引領性的位置上。”
圖為人大附中分校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活動。學校供圖
在這之後,徐利開始從課程層面深入思考,“維護國家安全,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國家安全教育歸根到底,是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徐利認為,國家安全教育走進校園,不僅是時代和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髮展的需要。學校要從立德樹人的職責出發,深入研究並積極開展國家安全教育,並積極進行探索和實踐。
目前,學校已經在嘗試用專業課程的思維作為牽引,結合本校特點,建構體系化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並在全校範圍內進行全方面、全方位、橫縱結合式的鋪展。
“基於素養,化於行動。”談到學校目前整體的實踐探索,徐利這樣説。
這是一個從內化於心、到顯於修養、直至外化於行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的、流暢的、貫通的過程。具體來説,學校從“精度”“深度”“温度”三個層面貫穿了教育、教學理念。
強調“精度”,是因為要達到國家安全教育的無限與學校課程的有限相結合的效果。
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精取精構”,即精選主題、精取素材、精構課程、精準落地,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形成。如何將國家安全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是一個值得教師思考和探索的命題。
學校充分利用現有學科素材,注重挖掘學科知識和國家安全教育的結合點。初中政治教研組教師們通過梳理《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在教材原有的知識點中,挖掘提煉出14項涉及國家安全的內容,以開展專題式教學等形式將其落實到課堂中,在現有學科的學習中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充分發揮了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
不僅如此,學校還將這一課程理念延伸到各個學科。在不同學科的教學環節中強調、滲透總體國家安全觀,從單一學科到學科交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形成學校課堂教學的網狀結構。此外,還開設了其他形式的課堂。如同時面向學生及教師的國家安全選修課、家長講堂、國家安全系列講座等,通過聯合家長力量、外請專家學者等方式讓國家安全教育的課堂形式豐富起來。
對於學生來講,要在活動的“深度”上體現形式多樣的教育結果。
學校從課程建設的構架上,要將總體國家安全觀融進校園生活,這需要將課堂教學、專題教育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出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每週一的國旗下展示環節,國家安全教育是重頭戲。就在近期開展的升旗儀式上,初一年級班主任張錦麗老師帶領本班同學精心籌備,通過改編歌曲、情景劇、詩朗誦等形式將國家安全主題展示出來,並且形成了校園新聞稿。初中的食育特色課程中姚翔翔老師帶領學生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問題進行思考,通過項目小組形成“提案”,召開年級“提案”會。高中的德育辯論特色課程,王霞光、袁敏佳老師經常組織學生圍繞國家安全的相關話題進行精彩激烈的辯論。此外,愛國主義電影、主題展覽、演講比賽、社團活動等形式層出不窮,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國家安全。
學校國家安全教育還要有“温度”。
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看是否觸及了學生的情感,只有觸及了情感才能觸及價值觀。徐利説,風不可見、氣不可見,但是風氣處處可見。要讓學生從細節中培養文明素養,從愛學校、愛家庭開始,一點一滴地讓他們共情。疫情居家期間,學校曾設置虛擬情景,讓學生模擬體驗西方國家抗疫的模式,最終學生能夠強烈感受到祖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與西方理念的本質不同,這觸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內心。“好的教育不是説教,而是讓他們自己體驗和感悟,潛移默化地樹立他們的價值觀。”徐利説。
徐利和老師們相信,國家安全教育是事關所有中國人的大事,如果家庭、學校、社會能夠實現聯動,在社會層面搭建優質平台,出現更多有宣傳教育作用的文化產品,就能給學生提供沉浸式的教育體驗空間,而隨着全方位融合、多學科滲透、全社會支持的國家安全教育持續推進,祖國的下一代必將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