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乾隆皇帝要為多爾袞平反,恢復他睿親王封號?一舉多得的表現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一個原因是多爾袞為大清的建立,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再一個也是為了消除“太后下嫁”和其曾祖父順治“冤殺功臣”帶來的影響;還一個原因就是乾隆希望為自己朔造一個聖明寬厚的光輝形象。
多爾袞是大清的實際締造者
多爾袞算得上是大清的實際締造者,因為沒有多爾袞,大清也許不會定都北京,可能只會在關外瀋陽一帶發展,更不會有大清後來的三百年基業了。
多爾袞八歲的時候就躋身於參與國政的“和碩額真”,成為八大貝勒之一。少年就跟隨哥哥皇太極征戰疆場,在十七歲的時候,多爾袞因為作戰英勇,被皇太極賜號為“墨爾根戴青”?意思為聰明王。很快,經歷了戰場的磨練後,多爾袞逐漸成為後金軍隊的一位主要統帥,承擔起獨當一面的大任。在後金與蒙古、明朝的作戰中,多爾袞屢立戰功,深得皇太極的重用。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他論功行賞,封二十四歲的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王第三位。多爾袞不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在處理政務方面也頗有能力,皇太極將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負責,他輔佐剛剛建立大清的皇太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和官場制度,規範了那些一直在戰場上自由散漫慣了的後金將領的行為,為大清從部落汗國過渡到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崇德八年( 1643年),皇太極突發疾病去世,因為去世的突然,沒有來得及對後事和繼承人做出任何安排。於是,清廷內部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皇位爭奪戰,論實力,多爾袞是最強的,但是他也面臨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其他諸皇子的挑戰。多爾袞經過衡量,知道自己想繼位的阻力還是非常大的,如果一意孤行,勢必引起大清的混亂。在皇太極去世後的第四天,多爾袞召集諸王和大臣商議立新君的大事,權衡再三,多爾袞決定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
因為繼位的福臨只有六歲,放棄皇位之爭的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總攬朝中大權。多爾袞明白,只有在一致對外的時候,才能避免八旗內部陷入長期紛爭。多爾袞迅速決定八旗加快入關進攻明朝的步伐。多爾袞以大清國皇帝的名義給李自成寫信,希望共同對付明朝。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攻佔了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也標誌着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進北京後,本來希望勸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也曾派人帶着四萬兩銀子犒賞吳三桂的部隊,並讓吳三桂的父親給吳三桂寫了一封勸降信。吳三桂見明朝大勢已去,也打算與李自成合作,準備帶兵入京朝見李自成,可是在半路上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大順軍勒索二十萬兩餉銀,連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搶走。為了報仇,吳三桂立即派人向多爾袞送去信函,請求清軍幫其復仇,並表示,如果清兵支援,他“將裂土以酬”,就是表示感謝,並沒有説投降。
多爾袞等的就是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一邊答應吳三桂抓緊調兵;一邊故意讓軍隊放慢速度。不久李自成的大軍就將吳三桂的人馬給包圍了,吳三桂幾次派人殺出包圍圈,向多爾袞求救,多爾袞在認為雙方實力大損的情況下,才命令八旗參加對大順軍隊的攻擊,很快就將李自成部擊敗。李自成在退回北京後,匆匆在武英殿舉行登基大典後,第二天就率領大軍撤出了北京,向陝西方向轉移。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在北京的明朝官員出城五里,跪迎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頗有政治頭腦的多爾袞下令,嚴令八旗軍隊私闖民宅,不得搶奪百姓財物,併為上吊自殺的崇禎帝舉辦了喪事。這一切不過是多爾袞收買人心的策略而已。
在大清是否定都北京這個問題上,滿清貴族之間有着激烈的爭論,比如阿濟格等人就建議還是返回瀋陽好,可以留下兵力駐守北京。對此,多爾袞力排眾議,堅決予以駁斥,他説:“先皇在世時曾經説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未定,不可輕易放棄北京。”在多爾袞的堅持下,六月,大清宣佈建都北京,九月多爾袞派人將順治從瀋陽迎到了北京。順治到北京後,立即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
在滿清入關後,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可以説事實上在行使皇帝的權利。在他的指揮下,採取先懷柔南明政權,集中力量攻擊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起義軍。在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張獻忠兵敗身亡。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兵敗被殺。同時,多爾袞派弟弟多鐸率軍攻佔南京,俘獲福王。並在不久後,又滅掉了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權,最終統一了中國。我們看,多爾袞為大清政權的建立和穩定發展,可以説有非常大的功勞。
乾隆皇帝在為多爾袞平反時也曾説其;“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太后下嫁”的真假和多爾袞死後遭清算
“太后下嫁”也是大清歷史上幾大疑案之一,説的是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的事。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母親,史稱孝莊文皇后。關於太后下嫁的最早説法,是南明大臣張煌言寫的《建夷宮詞》裏所描寫的。但具體真實性無法考證,只有一些野史有類似記載。
有人認為太后下嫁是真實發生過的,因為,滿族有類似的風俗,有兒子娶庶母、弟弟娶嫂子的現象。另一個證據就是多爾袞曾被稱為“皇父攝政王”,也有太后下嫁的暗示。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孝莊太后死後,沒有與皇太極合葬,並且葬在了遵化清東陵的風水牆外。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第一個説太后下嫁的張煌言是南明的大臣,本身對滿清懷有敵意,他所做的詩詞難免有誹謗的嫌疑。況且多爾袞的“皇父攝政王”,意思也和我國古代一些皇帝所稱的“仲父”、“尚父”差不多,比如秦始皇稱呂不韋,劉禪稱諸葛亮等等。
多爾袞生前風光,死後的下場卻是極慘的。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在古北口打獵的時候墜馬受傷,到十二月初九,多爾袞在喀喇城不治身亡,終年三十九歲,也有多爾袞是被毒死的傳聞。多爾袞的靈柩運回北京後,順治皇帝追尊他為義皇帝,廟號為“成宗”,並按照皇帝的規格、禮儀為多爾袞舉行了葬禮。也就是説,多爾袞生前沒有當上皇帝,死後被追尊為皇帝了。
但是時隔不久,僅僅過去兩個月,順治皇帝就下令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對其母親和妻子的封典也全部被剝奪。據一位傳教士衞匡國記載,多爾袞被挖墳掘墓,將其屍體拉出來用鞭子和棍子抽打,最後,死去兩個多月的多爾袞竟被砍掉了腦袋,暴屍示眾。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死後的處置可以説是無所不用其極,完全是泄私憤的宣泄,也的確不符合法度。
乾隆之所以為多爾袞平反,也許有想徹底消除關於“太后下嫁”和順治對功臣殘暴等不利影響的考慮。因為只有為多爾袞平反了,才能否定太后下嫁的真實性,否則就不可能為其平反了。再一個,既然沒有“太后下嫁”的發生,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死後的處置,就不會是因為多爾袞強娶其母孝莊太后引發的私人恩怨了,而是因為多爾袞被其屬下舉報的十四條大逆不道的罪行了,才做出那樣的處置的。這樣一來,順治對多爾袞死後的處置也就沒有什麼可議論了,因為順治對多爾袞的處置是事關皇權,歷史上類似的情況也有很多。
乾隆在為多爾袞平反後,下詔説:“為後世徵信計,將從前關於此事之上諭,均不得載入國史。”我們看,乾隆皇帝的確有掩人耳目的意圖。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也不排除他為自己營造寬厚、聖明形象的考慮。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其在位期間宣揚太平盛世,還曾學其祖父康熙舉行了兩次“千叟宴”。乾隆在與大臣聊天時,也經常推行孔孟的仁恕之道。所以通過為多爾袞平反,既可以顯示其寬厚的仁心,也可以顯示他自己不會虧待有功之臣的態度,以收買滿清朝臣的忠心,可謂是一舉多得。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