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畢業於名校,孩子卻是學渣?這種讓人揪心的事,被雷先生遇到了,他本人是985高校畢業生,妻子是211高校畢業生,可兒子學習成績卻很一般,第一年高考分數沒有達到本科線,不得不選擇復讀。
“我畢業於985,兒子卻連本科都考不上,我的人生太失敗了!”雷先生一臉失落,他對兒子明年的高考也沒有抱太多希望。
雷先生的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父母,是名校畢業生,學歷層次比較高,但孩子學習不好,高考成績很難看;有些父母,不是大學生,文化層次比較低,但孩子學習成績很好,高考考上了名校。為什麼父母畢業於名校,孩子卻是學渣?忽視了這三個問題,教育很難成功。
第一個問題: 有沒有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影子”?
很多學霸家長,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影子”,他們會把孩子現在的學習狀態與小時候的自己比對,當發現孩子的成績與曾經的自己有很大差距時,就會產生巨大心理落差。這種心理落差極大地影響着他們的情緒,於是他們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把自己的不開心傾瀉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她)可能與父母有不一樣的性格。況且孩子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環境與父母小時候有很大區別,家長硬把孩子與小時候的自己比對,就會經常做出錯誤的判斷,很難實施正確和有效的教育。
作為父母,不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影子”,孩子有其個性化的發展軌跡,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態度,以及思維方式也會與父母不同。父母要做的,不是努力讓孩子變成自己,而是鼓勵孩子做個性化的嘗試,只要他們在正確的軌道上行走,父母都應提供全面支持。
第二個問題:在孩子的教育上,自己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學校教育是其一,家庭教育是其二。某種程度上,家庭教育更為關鍵。
如果父母沒有進行科學的引導,沒有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縱使有非常優秀的老師,也很難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搞上去。因此,畢業於名校的父母們,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在孩子的教育上,自己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有些學霸家長,自己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當看到孩子的考試成績較差,不由分説就是一頓批評,然後用埋怨的口氣説,“想當年我每次考試都是班上前幾名,你倒好,倒數幾名,不知道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兒子”。這種做法對提升孩子學習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學習興趣,並導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
也有一些學霸家長,每天都會抽出一點時間輔導孩子,但孩子很難接受他們,因為他們要麼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總説“這個題目太簡單了,你怎麼不會呢?”;要麼沒有辦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題目解釋清楚,總是按照自己的複雜的思維方式理解題目;要麼太心急,總感覺孩子不夠用心。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狀態。若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父母不妨先自我審查一下,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第三個問題:孩子本身是否具備成為學霸的潛質?
我們承認學霸的遺傳基因通常比較優秀,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基因的遺傳存在很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而優秀的基因是成為學霸的先決條件,如果孩子本身不具備成為學霸的潛質,我們苦苦相逼,只會讓孩子和父母都愈加痛苦。對學霸父母來説,“孩子不可能成為學霸”的結論很殘酷,卻又不得不面對。
或許有人會説,學霸的潛質是看不出來的。確實,讓一個外人用較短的時間對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做出判斷,幾乎不可能。但我們要知道,父母是與孩子一起生活十幾年的最親的人,他們只要稍稍用心,就能通過孩子平時表現出的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對孩子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判。只不過,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其實,孩子沒有成為學霸的潛質又何妨?積極、陽光、善良和較高的情商,才是以後進入社會打拼的“基石”。我們若能把孩子培養成獨立,身心健康,善良,樂觀,遵紀守法的人,就算孩子沒有考上好大學,就算孩子以後只能幹普普通通的工作,成為普普通通的人,也不能説我們的教育失敗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學霸只是相對的説法,家長不必為此糾結,説不定哪一天自家孩子突然開竅,學習成績大幅進步呢。
我們的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有些孩子會成為頂級科學家;有些孩子會成為熟練的“水泥工”,但不管孩子以後該幹什麼工作,只要他是以勤勞的雙手“討生活”,都不丟人。